关于浙江新高考赋分方案的再思考
——并修订“顺序名次分”
刘典正
摘要:新高考沿用总分录取的办法,总分=必考3科原始分+自选3科等级分。原始分本不可加,因社会认可并操作简单而“好用”;等级分虽易引发博弈而难保障学科均衡,但因保障机制而“能用”。原始分经排名次用等差数列转化,可变为理论可加而有望好用的“顺序名次分”。名次分是中国式等值机制,具有理论公平性;其科学性,因考试区分度而显现;易操作性,因名次的自致性可以依靠电脑;而其可行性出于国情,约定则成。
关键词:新高考,原始分,等级分,名次分,新框架
引言
启于2014年的浙江新高考,统一招生沿用总分录取的办法:必考3科语数外计原始分,自选3科赋等级分,总分=3科原始分+3科等级分。基于改革实践,再结合中国高考计分历程:原始分——标准分——原始分,我们对新高考赋分方案的判断是:原始分不可加但好用,等级分不好用但能用,赋分方案不具备刚性。新高考改革诸目标之实现需要更加科学而适合中国国情的赋分方案,可加、好用、刚性是基本要求。
一、原始分不可加但好用
原始分即卷面分数,是根据考生答卷情况直接给出的分数,没有经过转换处理,可以反映出考生答题的实际水平。但原始分的缺点非常明显,章建石认为“一是分数的意义不明确,不能表明位次方面的信息;二是稳定性欠缺,没有可比性;三是不具备可加性”[1]。温忠麟有类似的表述:“统考科目使用原始分”,“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没有可比性,无法直接相加;二是直接相加的结果与政策设定的权重可能出入很大”[2]。综上可以归并为原始分不具备定位性、可比性、可加性、稳定性。
1、原始分不具备定位性
原始分不能反映某考生在全体考生中的位次。期中考试小明语文108分(满分150分),我们以班为单位(全体),只有考虑到全班同学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等,经过一系列繁杂的统计才可以明确地说明他的成绩怎么样,他在全班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反之,我们只知道小明的原始分是不能判断他的成绩之高下的,因为位次不明确。
2、原始分不具备可比性
位次不明确可以推论出:不同科目或者同一科目的不同次考试之间,原始分不具备可比性,比较是无实质意义的。如,期中考试小明语文108分,英语同样108分,若满分都是150分,是不是语文英语实质成绩相同?我们不知道。因为原始分受试题难度的影响,试题若难原始分就低,试题若易原始分就高。如果期中考试全班语文均110分、英语均105分,那么,小明的语文比班平均分低2分,而英语比班平均分高出3分,同样的108分却代表不同的水平。所以,就原始分所代表的实质成绩而言,语文108分≠英语108分,即不同科目(或同一科目不同次考试)的原始分1分≠1分,所以原始分的“每1分”并不一定等值。实际是因为原始分不具备定性位导致原始分数不具备等值意义上的可比性,所以使用原始分不能对考生水平进行有效的比较。
3、原始分不具备可加性
原始分不能直接相加,因为原始分的“每1分”并不等值,即原始分1分≠1分。高考中,我们习惯于依据考生各科原始分相加得到的总分进行录取,然而,这是不科学的。原始分不可直接相加,强加一起如“语文108分+数学108分+英语108分=324分”,就分值而言“语文1分≠数学1分≠英语1分”,所以324分是难以准确反映三者分值之和的。也就是说,原始分的简单直接相加所得之和是不能反映各科实质分数之和的,因此原始分不具备可加性。
4、原始分不具备稳定性
原始分不稳定,易使权重变形。比如高考中语数外各150分,即政策权重之比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1:1:1,由于难度等因素,若实际平均分之比为,语文125分:数学108分:英语115分≠1:1:1,即从平均分的角度考量,各科实际权重125:108:115不等于政策权重1:1:1。明显,权重发生了变化。
原始分有如上弊端,要进行各科考试实质分数的相加,就要对原始分进行转化导出,对各科分数进行定位,校正其权重,使各科分数可比可加,如此才能使各科成绩和之总成绩有效。导出分数是在原始分数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规则转化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解决原始分所难以解决的定位、可比、可加、权重等问题,就是为了更好、更合理地解释分数的含义,实现分数的等值化,使之意义明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即将消逝的乡村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即将消逝的乡村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