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旭日东升,金色的光芒洒满了夏口渡口。陆瑁一身素色儒衫,腰佩长剑,在刘备、诸葛亮及众将的殷切目光中,登上了一艘早已备好的快船。江风猎猎,吹拂着他的衣袂,也吹拂着他心中激荡的波澜。此行江东,他肩负着刘备集团未来发展的重担,更身怀诸葛亮两项绝密任务。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望向东方,那里是江东的广袤水域,亦是此行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未知彼岸。
船只破浪前行,顺流而下,沿途可见赤壁大战后江面尚未完全散去的焦痕,偶尔也能望见岸边被焚毁的营寨残骸,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惊天动地的战役。陆瑁坐在船舱中,心中反复揣摩着诸葛亮临行前的叮嘱。
“子璋,”诸葛亮的声音犹在耳畔回响,“此番前往江东,除了明面上的谈判,亮还有两件极其重要的私事,需你代为办妥,且这两件事,皆不可为外人道也。”
第一件事,是谈判。诸葛亮要他争取到江东的合作,助其攻取南郡,同时趁势夺取荆南四郡,并“借”得南郡西面一部分作为刘备军的立足之基。这需要陆瑁在周瑜的傲慢和孙权的疑虑之间,找到一条微妙的平衡之路。他必须强调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渲染曹操的威胁,并将刘备军的扩张描绘成对江东的有利辅助,而非潜在的威胁。这其中,分寸的拿捏,言辞的艺术,皆是考验。
第二件事,则是寻找“凤雏先生”庞统。那个与卧龙齐名,却性情孤傲,不为世俗所羁的奇才。诸葛亮对庞统的推崇与渴求,让陆瑁深刻意识到此人对刘备霸业的重要性。然而,在浩瀚的江东,寻找一位隐居的士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且其身份绝密,不可泄露半分。陆瑁闭上眼,在脑海中勾勒着庞统的形象:相貌不扬,身材矮小,额头微凸,眼角上挑,言谈间常带玩世不恭,却偶有惊人之语……这些零碎的线索,像散落的珍珠,需要他耐心串联。
数日后,船只抵达了柴桑。作为江东的重镇,柴桑港口船只往来如梭,商贾云集,一派繁华景象,与战后的夏口形成了鲜明对比。陆瑁踏上江东的土地,感受着这片土地特有的湿润与生机。他没有耽搁,第一时间便寻访到了鲁肃的府邸。
鲁肃,字子敬,乃江东四大都督之一,素有“忠厚长者”之名,为人宽厚,心胸开阔,且极具战略眼光。他与诸葛亮交情匪浅,是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陆瑁深知,要说服孙权,鲁肃的支持至关重要。
鲁肃的府邸并不张扬,透着一股儒雅之气。门吏通报后,陆瑁很快被引入客厅。鲁肃身着便服,面带微笑,亲自相迎。他身材魁梧,面容方正,眼神温和而睿智,丝毫没有大都督的架子。
“子璋贤弟远道而来,吾甚是欣慰啊!”鲁肃热情地握住陆瑁的手,上下打量着他,“赤壁一战,吾与孔明先生并肩作战,知晓刘豫州麾下人才济济。今日得见子璋,果然器宇不凡!”
陆瑁恭敬地回礼:“子敬先生过誉了。瑁此番前来,正是奉主公刘豫州与军师诸葛孔明之命,特来拜访先生,并求见吴侯。”
鲁肃引陆瑁落座,命人奉上香茗。茶香袅袅,驱散了旅途的疲惫。
“孔明先生可好?”鲁肃关切地问道,“赤壁大胜,他居功至伟啊!”
“军师一切安好,正与主公在夏口部署下一步方略。”陆瑁微笑道,“军师特意叮嘱瑁向子敬先生问好,并说此番大胜,先生运筹帷幄,功不可没,实乃江东之柱石。”
鲁肃闻言,捋须而笑,摆手道:“孔明先生过谦了。此战乃孙刘合力,方能取胜。若无孔明先生借东风之奇谋,周公瑾的火攻之计也难奏效啊!”他眼神一动,看向陆瑁,“子璋此来,想必所为何事,孔明先生已与你言明了吧?”
陆瑁心中暗赞鲁肃的敏锐。他放下茶杯,神色变得郑重:“不瞒先生,正是为荆州之事而来。赤壁一战,曹操虽败,但元气未伤,北方仍有雄兵百万。若我军与江东不能精诚合作,共享胜利果实,恐怕曹操来日卷土重来,我等仍将面临大患。”
他将诸葛亮之前的战略部署娓娓道来:“我主公刘豫州,久无立锥之地,如今赤壁大胜,正是扩充实力,以为基业之本的时机。军师之意,是希望我军能助江东攻取南郡,同时趁势攻取荆南四郡,并向周都督‘借’得南郡西面一部分,作为我军立足荆州的门户。”
鲁肃听完,眉头微皱,沉吟不语。他深知周瑜对荆州志在必得,尤其是南郡江陵,更是视为江东北伐的桥头堡,绝不可能轻易让出。
“子璋所言,吾已明了。”鲁肃缓缓说道,“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周都督亦正率军猛攻江陵,与曹仁死战。你所提的条件,恐怕周都督难以接受。”他眼中流露出一丝担忧,“刘豫州若能得荆南四郡,自是好事,可这南郡……尤其是‘借’地一说,恐会触怒公瑾。”
陆瑁早料到鲁肃会有此反应,他并未急于反驳,而是耐心解释道:“子敬先生所虑极是。然我军借南郡西面一部分,并非贪图江东之地,实乃为方便我军攻取荆南四郡,并可为江东分担曹军压力。我军若能稳固荆南,便可形成对曹操的钳制之势,使其不敢轻易将兵力尽数投入江东战场。这于孙刘联盟而言,实乃一举两得之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