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南京,烟柳依依,秦淮河畔的风裹挟着草木的清润,拂过明故宫遗址的残垣断壁。苏合香身着素色棉麻长衫,鬓边别着一支简单的玉簪,手中轻轻摩挲着那枚陪伴她穿越时空的玉佩,目光缓缓扫过眼前的断碑与夯土。历经六百年风雨侵蚀,昔日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已然不复往昔,唯有散落的砖石、残存的基座,仍在无声诉说着明代宫廷的繁华盛景,也暗藏着中华香文化一脉相承的密码。
“合香,慢些走,别累着。”萧策快步上前,轻轻扶住她的手臂,语气中满是关切。他身着深色中山装,身姿挺拔依旧,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岁月的温润。自从苏合香身体康复后,他便寸步不离,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地考察,都始终陪伴在侧,既是她的依靠,也是她最得力的助手。
身旁的阿罗憾拄着一根雕花拐杖,拐杖顶端雕刻着西域常见的忍冬花纹,与他身上的深色长袍相得益彰。年近八旬的他,精神依旧矍铄,目光中闪烁着探究的光芒,不时弯腰打量着脚下的砖石,仿佛能从这些残痕中,窥见当年西域香料传入明代宫廷的轨迹。“想当年,我先祖往返于西域与中原,将安息香、乳香、没药源源不断运往长安、南京,或许这些香料,也曾在这座皇宫里,氤氲出独特的香韵。”他轻声感慨,语气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
苏合香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前方一处用围栏保护起来的遗址上,声音轻柔却坚定:“萧策,阿罗憾爷爷,我们此次前来,便是要循着这些历史的痕迹,探寻明代宫廷用香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的传承脉络。之前整理故宫博物院的清代香方时,我们发现不少香方都能找到唐代香韵的影子,想来明代作为连接唐与清的重要朝代,定然在香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此次南京明故宫遗址之行,是“中华历代宫廷用香”研究项目的首个实地考察任务。自与故宫博物院达成合作以来,苏合香团队便致力于梳理从唐代到清代的宫廷用香历史,而明代作为汉家王朝的鼎盛时期之一,其宫廷用香制度、香品风格,既是对唐代香文化的继承,又有着自身的创新与发展,是整个研究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同行的还有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周教授,他常年致力于明故宫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对明代宫廷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苏先生,萧先生,阿罗憾先生,这边请。”周教授热情地引路,手中拿着一份详细的考古地图,“根据我们之前的发掘记录,前方这片区域是明代皇宫的御书房遗址,曾经出土过不少与焚香相关的器物,或许能为你们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沿着碎石铺就的小路前行,脚下的砖石凹凸不平,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苏合香的目光格外敏锐,她不时驻足,观察着地面上残留的痕迹,手中的玉佩偶尔贴近砖石,仿佛能通过这温润的玉石,感知到当年弥漫在这里的香韵。萧策则紧随其后,手中拿着相机,仔细拍摄着每一处可能与香具相关的遗迹,同时记录下周教授的讲解,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阿罗憾则格外关注遗址周围的土壤,他不时弯腰捻起一撮泥土,放在鼻尖轻嗅,试图从土壤中捕捉到一丝残留的香韵。“奇怪,这片土壤中似乎有淡淡的乳香气息,虽然很微弱,但确实存在。”他忽然停下脚步,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乳香是西域特产,唐代‘长安十二香’中的‘沉香’便用到了乳香作为辅香,明代宫廷若也使用乳香,或许正是对唐代香方的延续。”
周教授闻言,眼中露出赞许的神色:“阿罗憾先生果然眼光独到。我们之前在这片区域发掘时,确实出土过一些乳香的残渣,经过检测,这些乳香的产地与唐代‘长安十二香’中所用的乳香产地一致,均来自西域的安息国。这也印证了,明代宫廷的香料贸易,与唐代的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话间,众人已来到御书房遗址的核心区域。周教授指着一处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的遗迹说道:“苏先生,你们看,这里便是我们当年发现香具的地方。当时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铜制香炉、香铲、香勺,还有一些破碎的瓷质香盒,经过考证,这些香具均为明代永乐年间的宫廷用品,工艺十分精湛。”
苏合香俯身,透过玻璃罩仔细观察着那些出土的香具。铜制香炉的造型古朴典雅,炉身上雕刻着缠枝莲纹,与唐代青铜香具的纹饰有着几分相似,却又多了几分明代的细腻与精巧;香铲与香勺的设计简洁实用,边缘打磨得十分光滑,可见当年使用者对焚香之事的重视;而那些破碎的瓷质香盒,虽已不完整,但盒身上残留的青花图案,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这些香具的工艺,确实有着唐代香具的影子。”苏合香轻声说道,手指轻轻拂过玻璃罩,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跨越百年的器物,“你看这铜炉的炉耳设计,采用的是唐代常见的兽首造型,只是细节处更加细腻,这便是对唐代工艺的继承与创新。而香盒上的青花图案,虽然是明代的特色,但图案中的花卉纹饰,与唐代‘长安十二香’香方中提到的香料花卉高度契合,这绝非巧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