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停薪留职
1986年的那个秋天,风带着丝丝凉意,吹过翻砂厂高耸的烟囱,也吹进了杨廷和的心里。
杨廷和,这位在翻砂厂干了二十多年的老技术工人,此时正站在车间门口,眉头紧锁,看着车间里一片狼藉,心中满是忧虑。
他有着一张被岁月和炉火熏烤得黝黑而坚毅的脸,双手布满了老茧和烫伤的疤痕,那是他二十多年翻砂生涯的见证。
这二十多年里,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成为翻砂厂的中流砥柱,解决了无数技术难题,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徒弟。然而,最近翻砂厂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曾经的保卫科长摇身一变,成了厂长,并且承包了整个厂子。
新厂长,杨廷和再熟悉不过了,早些年因为自行车的小事,两人就闹过矛盾,厂长对杨廷和一直印象不好。
祸不单行,翻砂车间工人有一天因为琐事突然打了起来。
这本是年轻人之间的一时冲动,可厂长却把矛头指向了杨廷和,认定是他管理不善,要对他进行严厉的处理。
杨廷和心中委屈不已,自己一直兢兢业业,为厂子付出了这么多,怎么能因为这么一件事就被如此对待?
“厂长,这事儿真不能怪我啊,年轻人之间有点摩擦很正常,我一直在尽力调解,可这次实在是事发突然。”杨廷和满脸诚恳地向厂长解释。
厂长却一脸冷漠,不耐烦地挥挥手:“别解释了,你作为车间里资格最老的,就是有责任,这次必须得严肃处理,不然以后这厂子还怎么管!”
杨廷和看着厂长那不容置疑的表情,心中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他心想,自己在这厂里奉献了大半辈子,却换来这样的对待,一气之下,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办理停薪留职,回郊区老家去。
杨廷和的老家在离城区不远的杨家庄,那是一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小村。
村子四周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边流过,溪边的垂柳在风中轻轻摇曳,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息。杨廷和一家五口人,老伴儿是个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一辈子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务。
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女儿已经出嫁,嫁在了邻村。大儿子杨宗明,是七十年代末毕业的中专生,在城里一家工厂做技术工作,虽然工作忙碌,但一直努力上进。
二儿子杨宗昆,在市里一家工厂跑销售,头脑灵活,口才出众,经常在各地奔波。只有小儿子杨宗伟在家务农,陪着母亲种地,他勤劳踏实,把家里的几亩地打理得井井有条。
当杨廷和拖着简单的行李,回到杨庄时,夕阳的余晖正洒在村子里。老伴看到他回来,又惊又喜,忙迎上来接过行李:
“他爸,你咋回来了?厂里不忙啦?”
杨廷和苦笑着摇摇头:“不忙了,以后就在家陪着你和孩子们了。”
他没有立刻告诉老伴儿自己停薪留职的事,怕她担心。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杨宗明关切地问:
“爸,你这次回来,是不是厂里出啥事儿了?”杨廷和叹了口气,这才把厂里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这厂长也太不讲理了!爸,你在厂里干了这么多年,他怎么能这样对你!”杨宗昆气愤地说。
杨宗伟则默默给父亲盛了一碗饭说:“爸,回来就好,家里有我呢,咱以后就在家好好过日子。”
老伴儿心疼地看着杨廷和:“他爸,不管咋样,咱一家人在一起就好,工作没了咱再想办法。”
听着家人温暖的话语,杨廷和心中的阴霾渐渐散去。他知道,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风雨飘摇,家永远是他最坚实的港湾。
回到杨家庄的日子里,开始杨廷和每天和小儿子一起下地干活,除草、施肥、浇水,虽然辛苦,但他却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和踏实。
农闲的时候,他也会帮着村里的年轻人修理一些农具,凭借着他在工厂里积累的技术,那些破旧的农具在他手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村里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纷纷感叹杨师傅真是个能人。
杨廷和停薪留职回到村里后,翻砂厂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无数个夜晚,他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那洒在地上的清冷月光,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在翻砂厂的岁月。
在厂里时,熔炉旁的高温,工友们被火光映红的脸庞,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任务后的欢呼,这些画面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那时的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觉得生活充实又有奔头。可如今,他却离开了那里,满心都是对未来的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的离开,会给翻砂厂带来怎样的影响,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翻砂厂的发展状况一直牵动着他的心,他在心里反复思索着翻砂厂的出路,却始终没有头绪。就在他满心焦虑、毫无方向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杨家庄村长杨洪奎。杨洪奎不只是村长,更是他儿时的伙伴,两人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想到这里,杨廷和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暗暗下定决心:“明天我一定去找他,说不定他能帮我想想办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家族企业覆灭启示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家族企业覆灭启示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