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就纳闷,我们公司那么多电影银幕,我们的电影放的过来吗?
原来,你们已经将业务扩散到海外去了?
除了邵氏和我们自己的电影,居然还放映海外电影!
你们是有能力的,是我小看了你们。
既然你们已经能自行盈利,那就按你们的计划去办吧!
接下来,跟我说说电影公司的事吧,我想要多了解一下。”
“好的老板。”手下点了点头,然后开始讲解电影制片公司的情况。
“去年电影制片公司一共制作了8部电影,8部电影总票房高达2741万。
因为依托于自营院线,以及卖出了海外版权,所以都盈利了。
其中2部电影的本土票房超过了500万,5部票房超过了300万,最差的一部票房也有142万。
8部电影,扣除院线公司垫付的宣发费用后,在香江本土实际获得的票房分账是930万。
海外版权收入方面,折合港币总计2164万。
扣除掉公司的经营成本以及各项费用后,盈利2532万。
不过,因为去年电影制片公司建造了我们自己的片场,去年实际上还亏损了4756万。
至于艺人经纪公司,去年盈利了237万。
还有几家跟七小福、袁家班合开的卫星公司,各自盈利了十几万、几十万,总的加一起有161万。
如果再加上退税,大致上还有几十万。”
马龙听着手下的汇报,眼睛逐渐亮了起来。
电影公司方面,虽然不像院线公司那样,有很多的盈利。
但从目前来看,电影业务、经纪业务、其他业务,还是有非常不错的发展潜力的。
至于建片场的亏损,在马龙看来,根本不算亏损。
长远来看,这笔投资是值得的。
如果没有自己的片场,马龙的电影公司凭什么跟邵氏和嘉禾比?
邵氏和嘉禾的衰弱、消亡,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为片场。
邵氏的片场太老旧,管理制度又太过苛刻,邵氏拍不出精品,也留不住人才,电影业务最终只能放手。
至于嘉禾,片场租期到了,新片场又没建起来,制片公司直接完蛋,只剩下院线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然后逐渐淡出香江影视圈。
如今马龙旗下电影公司,建造起属于自己的片场,这才算真正在香江电影行业插旗,将牌子立起来了。
不过,对于手下方才所说的这些,马龙心里也有好几个疑问,亟待解决。
“既然有好几家卫星公司,为什么一年才拍了8部电影?
自制电影才2741万票房,连自营院线总票房的20%都不到啊!
片场倒是该建,以制片公司的盈利能力,两三年就回本了。
只是,以后我们会拍更多电影,我们的片场够不够大啊?
如果要扩建的话,不如现在一次性到位,把片场建设完整。
还有,海外发行是怎么一回事?只能卖版权,不能分账吗?
如果我们去海外建造影厅,搭建院线,这里面有没有操作空间?”
对于马龙抛出的这些问题,手下逐一展开回复。
“我们电影制片公司的发展策略,跟邵氏的大片场、流水线、七日鲜不同。
更接近嘉禾的精品电影理念,宁缺毋滥,精益求精。
毕竟,我们的院线以多厅影院为主,一个档期能同时放映五六部电影。
如果像邵氏一样,每过一周就换,一年至少要准备300部电影。
如今香江一年放映的电影,也就140部左右,其中大部分还是海外电影。
本土电影,主要来自邵氏,去年一年正好拍了50部电影。
其次就是嘉禾,去年拍了9部。接下来就轮到了我们。
随着片场建成,今年我们预计会拍12部到15部电影。
片场搭建了上嗨街、南惊街、长安街、紫禁城、苏州园林,上嗨码头和兲津码头。
可供十几个剧组,拍摄民国戏、码头戏、明清宫廷戏、汉唐古装片、武侠片……
按照目前的规划,院线会一个月上映一部自制电影。
借此起到吸引、巩固影迷的作用,培养影迷进入我们院线看电影的习惯。
邵氏的片子,更多还是用来暖场,填补市场空缺,增加营收用的。”
嘉禾出品,必属精品!
嘉禾的邹纹怀曾是邵老六的手下,出走邵氏后,就喜欢跟邵老六对着干。
邵氏的“七日鲜”粗制滥造,只能图个新鲜。
嘉禾就走精品路线,优秀作品能放映一两个月。
这样的好处就是能迅速打出名堂来,在声势上压制邵氏,同时又能对邵氏院线造成实质性的打击。
对影迷而言,也很友好,看电影的钱也没白花,以后想要看电影,不用挑花了眼,直接蹲守嘉禾的电影就行了。
嘉禾的精品电影,成功打破了邵氏大片场电影,对于香江本土电影的垄断。
不过,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香江电影沦为了小作坊,电影工业化迟迟建立不起来,属于是自断前程,自掘坟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南洋财阀:从香江制衣厂开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3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3言情!
喜欢南洋财阀:从香江制衣厂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南洋财阀:从香江制衣厂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