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年(4064年)冬十月甲辰(初一),朱元璋派遣起居注吴林、魏观等人携带钱币和丝帛,到全国各地寻访未被任用的贤才。
乙巳日,设置苏州卫指挥使司。迁徙苏州的富户到濠州(今安徽凤阳)充实人口。
朱元璋驾临戟门,与给事中吴去疾等人讨论政务。朱元璋对他们说:“我以平民身份起兵,和现在的李相国(李善长)、徐相国(徐达)、汤平章(汤和)都是同乡,居住的地方相距很近,远的不超过一百里。君臣互相遇合,于是成就了大的功业,绝不是偶然之事。如今扫除各方割据势力,据有江南之地,百姓得以免除战乱离散之苦。我每每彻夜思考这些,就不能安稳入睡。人心难以安定却容易躁动,事情的机缘难以成功却容易败坏。如果安抚的方法失当,施行的政策不妥,祸乱就会因此产生。现在中原还没有平定,正是我们忧虑操劳的时候,怎么能只守着一方土地而没有长远的打算呢?现在应该训练士兵,选拔将领,平定中原。各位将领当中小心、忠诚、谨慎的人,只有徐达能听从接受我的话,可以担负这个重任。常遇春果敢勇猛且有作为,可以辅佐他;其余的人有的作为副将,有的用来守卫城池,都有可用的才能。上天如果辅助我,依靠各位将领,就足以完成大业了。”吴去疾回答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得上君主的,主上了解他人且善于任用,平定天下的功业就不难达成了。’”
丙午日,命令所有官员的礼仪都以左为尊。将右相国改为左相国,左相国改为右相国,其他官职也都照此办理(即原左升右降,右升左降)。
提升湖广行省参政杨璟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官阶为荣禄大夫,仍然在荆州分省处理事务。
确定国子学的官制:祭酒为正四品,司业为正五品,博士为正七品,典簿为正八品,助教为从八品,学正为正九品,学录为从九品,典膳官由中书省选注。提升博士许存仁担任祭酒之职,刘承直担任司业之职,学录苏伯衡担任学正之职,让陈世昌暂代典簿之职,陈宗义暂代博士之职,高晖暂代助教之职,张溥担任学录之职。
改太史监为太史院,设院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五官正(正六品)、典簿、雨晹司时序郎、纪候郎(均为正七品)、灵台郎、保章正(均为正八品)、保章副(从八品)、掌历、管勾(均为从九品)。任命原太史监令刘基为太史院使。
朱元璋对身边的大臣说:“自从我起兵以来,凡是我有想法,念头刚刚萌发,上天就会垂示异象,预兆先出现,所以我常常保持警醒,不敢贪图安逸。”侍臣说:“上天高高在上,却时刻监督着下界,所以能够修身自省的人会蒙受福泽,而不能的人会遭受灾祸。”朱元璋说:“上天显示征兆,是用来警戒人间的,君主如果能体会上天的意旨,谨慎行事而没有过失,也有将灾变转变为祥瑞的情况。所以宋景公因一句仁德之言,火星便退避;齐景公因忧心暴露祈祷,甘霖就如期降下。灾祸和祥瑞的降临,虽然说是由上天决定的,但实际上是由人的行为导致的。”
朱亮祖的军队到达黄岩州,方国瑛烧毁官署和民居,逃到海上,守将哈儿鲁投降。
辛亥日,在临濠(今安徽凤阳)设置长淮卫指挥使司。赏赐攻克苏州的将士,按照功劳大小赐给他们不同数量的米。
在此之前,朝廷军队攻打苏州,在阊门、胥门作战的时候,大将军徐达制定了奖赏的标准,拿出盖了印的文书交给立下战功的人。到这时军队返回,把这件事上奏,朱元璋命令全部按照所定的规格给予赏赐。
朱元璋敕令礼官说:“自古以来的忠臣义士,舍生取义,虽然身死,但是名留青史,足以垂训于天下后世。像元朝右丞相余阙守卫安庆时,坚定地守在南北交通要道之处,后外援断绝、力量耗尽,全家都死难,其节操和义行令人敬畏。又如江州总管李黼,亲自守卫孤城,奋力抵抗强敌,最终在国难中壮烈牺牲,与余阙事迹相同。自古以来的忠臣义士,一定会在后世受到褒奖和推崇,是为了激励风俗教化。应该命令有关部门建立祠堂,树立他们的塑像,每年按时祭祀。”
壬子日,设置御史台以及各道的按察司。
御史台设置: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侍御史(从二品)、治书侍御史(正三品)、殿中侍御史(正五品)、经历(从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管勾(正八品)、察院监察御史(正七品)。
各道按察司设置:按察使(正三品)、按察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照磨(正九品)。
任命:汤和为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文原吉、范显祖为治书侍御史,安庆为殿中侍御史,钱用壬为经历,何士弘、吴去疾等人为监察御史。刘基仍然兼任太史院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明太祖实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