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舱的应急灯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白光,我蹲在地上,面前摊开的工具箱里,耐高温绝缘线缆、接口转换器和燃料过滤芯整齐排列,像等待组装的精密零件。视网膜上,系统投射的接线图占据了大半视野 —— 蓝色线条代表 APU 供电线路,红色线条标注推进器控制信号,黑色节点则是必须精准对接的接口,密密麻麻的线路交织在一起,看得我头皮发麻。
“接线方案最终确认:1. APU 输出端→接口转换器(型号 AC-MT01)→1 号 / 2 号 / 3 号推进器电源接口,共需铺设 3 条主供电线路(每条 3 米);2. 个人数据板扩展端口→信号转换器→推进器控制接口,需制作 3 条信号线路(每条 2 米);3. 每条线路需串联 1 个熔断片(额定电流 5A),防止短路烧毁设备。” 系统的机械音再次强调关键步骤,接线图上的红色箭头同步闪烁,指向第一个操作节点,“建议从 APU 舱室开始接线,优先完成主供电线路,再处理信号线路,降低操作风险。”
我深吸一口气,从工具箱里掏出剥线钳和一卷新的绝缘胶带,指尖因为紧张微微发凉。之前修复 APU 时的接线只是 “临时接驳”,可这次不同 —— 每条线路都直接关联推进器和 APU 核心,一旦接错,轻则烧毁设备,重则引发短路爆炸,连系统都无法保证 100% 安全。
抱着工具箱走进 APU 舱室,运转中的机组发出稳定的 “嗡嗡” 声,侧面的供电接口已经清理干净,露出银白色的金属端子。我对照接线图,先剪下一段 3 米长的耐高温线缆,用剥线钳在两端各剥去 2 厘米绝缘皮 —— 线缆外皮比普通电线坚韧得多,剥线钳的刃口需要用力咬合才能切开,铜芯暴露的瞬间,泛着明亮的金属光泽,比我预期的更粗,导电性应该更稳定。
“第一步:将 APU 输出端与接口转换器输入端连接,注意区分正负极(APU 端子‘+’对应转换器‘IN+’,‘-’对应‘IN-’),接线完成后需用万用表检测通断,确认无接反。” 系统的提示音像倒计时一样,我屏住呼吸,将线缆一端的铜芯拧成紧实的线束,对准 APU 的 “+” 端子插入,再用螺丝固定 —— 螺丝需要拧到 “轻微受力” 的程度,既要保证接触良好,又不能用力过猛损坏端子,我反复调整力度,直到手感与系统描述的 “最佳状态” 一致。
当我准备连接负极时,系统突然发出警报:“错误!当前线缆铜芯未做绝缘处理,直接接触 APU 金属外壳可能导致短路,建议先用绝缘胶带包裹铜芯根部(预留 1 厘米裸露部分用于接线)。”
我心里一紧,连忙停下动作 —— 刚才光顾着赶进度,差点忽略了这个关键细节。如果铜芯碰到外壳,APU 很可能瞬间停机,之前的修复就前功尽弃。我剪了一段绝缘胶带,小心地缠绕在线缆根部,确保没有铜芯裸露,才重新对准 “-” 端子完成连接。
用万用表检测时,屏幕显示 “通断正常,电压 12.0V”,我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下。接下来是连接接口转换器,这是最容易出错的一步 —— 转换器有 6 个接口,分别对应 “IN+”“IN-”“OUT1+”“OUT1-”“OUT2+”“OUT2-”,需要同时接入 APU 输入和两条主供电线路(分别通往 1 号和 2 号推进器),接口密集得像蜂巢,稍有不慎就会插错。
我将转换器固定在 APU 旁边的金属支架上,对照接线图,先接入 APU 过来的主线路,再剪下两段 3 米长的线缆,分别连接 “OUT1” 和 “OUT2” 接口。当我把其中一条线缆插入 “OUT1+” 时,系统再次警报:“错误!第三号线(通往 2 号推进器)应接入‘OUT2+’端口,当前接入的‘OUT1+’对应 1 号推进器,若混淆,可能导致推进器转向相反,影响撤离时的方向控制。”
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 —— 要是没被及时纠正,后续测试时推进器很可能 “反向发力”,把 “老兵” 号推向船坞墙壁,后果不堪设想。我拔下线缆,重新对准 “OUT2+” 接口,这次特意用马克笔在接口旁做了标记,避免再次混淆。
两条主供电线路接完时,半个多小时已经过去,我的手臂开始发酸,手心被工具磨得发红。休息片刻后,我开始制作信号线路 —— 需要用更细的杜邦线,一端连接个人数据板扩展端口,另一端接入推进器控制接口,中间还要串联信号转换器。杜邦线的铜芯极细,稍微用力就会折断,我不得不放慢速度,每剥一段绝缘皮都要盯着放大镜,确保铜芯完好无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