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桥内的灯光柔和明亮,雷诺靠在观测窗前,看着数据板上铁渣碎片场的三维地图,指尖在中型能源罐和钛合金装甲板的标记点上反复滑动。距离抵达 W-01 残骸还有 7 小时,碎片场的发现让他意识到,必须提前制定详细的打捞计划 —— 无论是从残骸获取核心部件后前往碎片场,还是直接以碎片场为备用目标,都需要明确的路线规划和设备准备,否则面对 320 个大小碎片,很可能陷入 “看得见却拿不到” 的困境。
“系统,基于当前‘老兵’号的动力状态(左舷姿态喷口残留 0.1% 推力)、微型备用电池电量(1.45%,充电速度 0.23%/ 小时),结合 W-01 残骸与铁渣碎片场的相对位置,生成从 W-01 残骸前往碎片场的最优路线,标注关键节点(如引力转向点、碎片规避区)、所需时间、能源消耗预估。” 雷诺在数据板上输入指令,目光紧紧盯住屏幕上弹出的路线计算界面。
微型备用电池的指示灯稳定闪烁,为系统提供着计算所需的电力。操控台中央的显示屏上,“老兵” 号、W-01 残骸、铁渣碎片场的位置标记清晰呈现,淡蓝色的计算线条在三者之间反复勾勒,不断优化路径。5 分钟后,第一条完整路线终于生成,系统同步弹出详细参数:
【最优打捞路线(暂命名:铁渣航线):
1. 初始阶段(W-01 残骸停泊点→引力转向点):从 W-01 残骸舰中舱门附近出发,启动左舷姿态喷口(推力 0.1%),维持 15 分钟,将船体航向调整至碎片场方向,消耗微型备用电池电量 0.03%;
2. 关键阶段(引力转向点→碎片场外围):利用 W-01 残骸的微弱引力(约 0.001N)进行转向,无需额外动力,借助引力弹弓效应提升船体漂移速度至 0.3m/s(原速度 0.22m/s),该阶段耗时 3 小时 20 分钟,无能源消耗,需规避 3 块直径 5-8 米的碎片(已标记为规避区 A、B、C);
3. 最终阶段(碎片场外围→核心打捞点):接近碎片场后,再次启动左舷姿态喷口,以间歇性推力(每 10 分钟启动 1 次,每次持续 1 分钟)微调航向,避开高速移动的小型碎片(速度 10m/s),最终抵达中型能源罐所在的核心打捞点,耗时 45 分钟,消耗电量 0.02%;
4. 整体参数:总航程 12 公里,总耗时 4 小时 20 分钟,预计消耗微型备用电池电量 0.05%,抵达时电池剩余电量(按当前充电速度)约 2.98%,可支撑打捞设备(如牵引光束发生器)基础运行。】
屏幕上的路线图动态演示着航行过程:“老兵” 号像一片精准操控的叶子,从 W-01 残骸旁缓缓出发,借助引力自然转向,巧妙避开 3 块大型碎片,最终平稳抵达碎片场核心区。雷诺看着演示,心里悬着的石头稍稍落地 —— 左舷姿态喷口的微弱推力虽有限,却足以完成关键航向调整;引力弹弓效应的利用,更是将能源消耗降到了最低,完全在微型备用电池的承受范围内。
“规避区 A、B、C 的碎片具体情况如何?是否有碰撞风险?” 雷诺指着路线图上标记的红色区域问道。系统立刻放大对应区域,弹出碎片细节:【规避区 A:直径 7 米的岩石碎片,漂移速度 0.8m/s,表面光滑无尖锐凸起,与 “老兵” 号航线交汇时间相差 8 分钟,无碰撞风险;规避区 B、C:均为钛合金碎片(直径 5 米、6 米),漂移速度 0.6m/s,航线交汇时间差分别为 12 分钟、15 分钟,仅需保持当前航向即可规避】。
风险排除,路线可行!雷诺的嘴角忍不住向上扬起,他立刻将路线图保存至数据板,同时补充指令:“生成打捞优先级清单,按‘核心资源→重要资源→备用资源’分类,标注每个目标的打捞方式(如牵引光束抓取、人工固定)、所需设备、预估时间。”
【打捞优先级清单:
1. 核心资源(优先度:最高):
? 中型能源罐(完整度 40%):采用牵引光束发生器抓取,需将能源罐稳定固定在 “老兵” 号舰尾甲板,预估耗时 25 分钟,需消耗电量 0.08%;
? 钛合金装甲板(2 块,面积 15㎡):先通过牵引光束调整装甲板姿态,再用金属支架临时固定在右舷破损处(同步完成舰体加固),预估耗时 30 分钟,需消耗电量 0.06%;
1. 重要资源(优先度:高):
? 推进器喷口碎片(完整度 20%):人工出舱(穿老旧宇航服),用绳索固定后由牵引光束拉回,预估耗时 40 分钟,需消耗电量 0.05%;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