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不是律师,如何评估‘边界’?”
“答:看‘阈值’是否被写在系统里。越过阈值是否自动‘终止’。”
——
次周,‘国际环保组织’另起炉灶,拉来几位“学者型评论员”开直播,话术仍旧围绕“危险”“破坏”。
门户并未上阵辩论,而是同步开“观察者课堂—海上篇”直播:
“给公众看‘航迹—高度—见证—哈希—回滚’如何在页面上一屏读懂。”
弹幕里有人说:“第一次在直播里学‘证据’。”
另有人写:“原来‘谨慎’可以直播。”
——
第三周,市民圆桌邀请“渔民—志愿者—学生—媒体—律师”五方同席。
一位渔民说:“我们不想当‘罪人’,我们想当‘证人’。”
一位志愿者说:“观察员轮换让我觉得公平。”
一位学生说:“我想把‘观察者面板’做成课堂作业。”
一位媒体人说:“我们愿意把‘证据链手册’印进记者培训教材。”
一位律师说:“我们愿意做‘法律志愿者’,帮公众看懂‘签名与时间戳’。”
林杰在圆桌末尾只说了一句:“谢谢你们,把‘正确’变成‘很多人的共同习惯’。”
——
周报最后一页上,他写下本周收获:
“1)用‘三卡片’把抽象辩题变成普通话;
2)让‘谨慎’成为可以直播的内容;
3)把‘证人’从专家扩大到公众;
4)让‘方法’成为媒体与学校的共同课程。”
落款:
“谨慎,是我们对海、对社会、对下一代的礼貌。”
——
“三十天复盘(公众版)”发布:
“观察者课堂—海上篇:开课××场,报名××人;
公众三步法认知(是谁/从哪来/怎么改)提升××%;
‘谨慎=阈值内行动’理解率提升××%;
‘归因=统计线索’理解率提升××%。”
“独立复核数据包对照”:
高校甲:用自有设备收集‘推进器频谱—滤波曲线—壳体谐振—指令间隔’,与阿尔戈指纹包比对,相似度矩阵在阈值内一致;
机构乙:复刻‘镜像—被动反光—延迟—噪权’方法,证实“被动取证”可在不干扰生态的前提下完成“统计归因”;
组织丙:对“撤退阈值(波高/风速/能见度)”进行压力测试,确认自动降级与终止逻辑有效。”
备注里写着:“我们把‘数据与方法’公开到‘能被别人拿去复刻’的地步。这才是‘公共讨论’的基础。”
——
“大学课堂—方法实作”也开出第一份作业:
“用一则公共争议,按‘三段式证据链’叙述:是谁/从哪来/怎么改;
用一条流传截图,写‘观察员笔记’:签名/引用/更正;
写一段‘谨慎阈值’的说明:当风浪越过阈值时,为什么‘终止’是正确答案。”
一位学生在作业里写道:“我以为‘科学’是冷冰冰的,没想到它也可以是‘温柔的做法’。”
授课老师在评语里写:“当‘谨慎’被说服性地讲清楚,就不会被误解为‘消极’。”
——
夜里,林杰把“方法争鸣会—二期”的提纲贴在墙上:
“透明与隐私的边界—再讨论;
公众三步法—教案再简化一级;
观察者面板—公众/专业/内部的‘跨界合作’;
谨慎—作为‘默认’写进更多系统。”
他合上灯,心里很安定:
“当方法长成常识,坏规则会越来越无处可藏。”
窗外淅淅沥沥,江面上的灯一盏一盏地拉出倒影。林杰端起碗,忽然想到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做事别抖机灵,老老实实。”
他笑了笑,心想:把“老老实实”写进系统,就是他们这一代要给下一代的“礼物”。
喜欢重回1995:错位人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1995:错位人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