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三十,东边的云层还压得很低,城市像屏住呼吸。医院急诊科的灯却已亮得通明。今天是“群体接力”的第一天联动压测,四个场景被串成一条线:医院、学校、工业园、社区。
“按图执行,不抢跑,不漏步,‘接力’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是一群人的默契。”宋阳把对讲机递下去,声音并不高,却像把石子丢进水里,一圈圈扩散。
— 场景一:医院
墙上的大字报写着:“断电—上电—主备切换—不断电不丢任务。”
护士长张姨用手指敲了敲每一个点,像母鸡检查小鸡。
“准备快照。”少年张凡站在仪器边,确认‘设备端推理’的状态灯。
“快照。”
“传递。”
“校验。”
“续跑。”
四个词在急诊科里像一根拉紧的线,随着操作员的动作轮次亮起。备用主机B接过任务,输液泵屏幕上‘断电—续跑’的提示闪过,数值没有丝毫跳变。旁边的实习护士紧张得手心冒汗,小声问:“真的不会丢吗?”
“我们不是靠奇迹,是靠方法。”张凡笑着把屏幕上‘哈希—签名—时标’的三个小图标点亮,“看见没,‘这一步是哪只手做的’都写在上面。”
外面,救护车的警灯像潮汐一样推来又退。楼下短暂停电,楼上备用电源在1.8秒内切换,‘微电网’稳定住了电压。护士长抬了抬下巴:“换你们的‘英雄台词’——‘能跑’。”
张凡竖了个大拇指:“还能‘能救’。”
— 场景二:学校
上午九点,市一中的多媒体教室里挤满了孩子。黑板上被粉笔工整写着四个大字:快照、传递、校验、续跑。旁边是“以图搜图—本地特征库”的简笔图。
“今天的系统负责人是谁?”林杰站在门口,故意装出很严肃的样子。
“报告,是我!”一个瘦瘦的小男生站起来,声音有点抖,又把背挺直了。“我负责‘断电—挂起—续跑’。”
“那你说说,‘断电’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快照!”
“为什么?”
“因为快照写下‘我是谁、我做到哪儿’,不然我醒来就忘了自己是谁了。”小男生红着脸,眼睛亮亮的。
孩子们笑成一片。林杰也笑,伸出拳头和他轻轻一碰:“回答得像个工程师。”
断电的按钮被按下,教室里一片“哗”声,屏幕黑了一秒又亮回来。‘以图搜图’的进度条从“78%”稳稳滑向“79%”,没有任何回退。班主任松了口气:“你们的‘作业’,今天靠它了。”
角落里,一个穿浅蓝衬衫的中年人悄悄拍了拍孩子们的黑板。他在门户上写过很尖刻的评论,今天是第一次来当‘观察员’,他摘下帽子,露出有些花白的头发。手机屏幕上,‘只读签名’的绿灯亮了,他点了一下确认键,嘴里轻轻念:“签名即约束。”
— 场景三:工业园
午后两点,厂区的光线最刺眼。魏武站在产线前,身上披着静电服,看起来像一位准备上场的守门员。
“邻区补位计划启动。”他低声说。网控板A故障,邻区的B与C在“延迟—漂移灯标”的微调下,像两只训练有素的手,一左一右托住了生产的节拍。SPC曲线稳稳趴在绿区,偶有波动,立刻被‘告警—回看—调整’拉回原线。
“我们不是为了‘0波动’,那是假象;我们是为了‘有波动也不摔跤’。”魏武把话筒对准直播摄像头,“工人兄弟们,今天你们是主角。”
镜头里,工人的手是最动人的光:检查、拧紧、盖章、挂证。那张“合格证墙”像一面闪闪发光的盾。
— 场景四:社区
傍晚时分,风里有了潮气。志愿者在广播车上加装了“去抖动模块”,旋钮被拧小一格,模拟风噪声在耳机里退得几乎听不见。社区里刚下班的年轻人和刚做完晚饭的老人站在树下,听着广播:“今晚可能有短时强降雨,请大家收好阳台衣物,检查窗户,避免高空坠物……”
“今天不会‘拉风箱’了。”志愿者笑着说。
“上次你们也说不会。”一位老太太故意挑刺。
“上次我们错了,这次我们‘错题本’上写了,欢迎您挑刺。”志愿者把一叠印着“挑刺日”的传单递过去,“上面有二维码,您扫进去就能在留言板上骂我们——哦不,指导我们。”
老太太“哼”了一声,开心地把传单塞进口袋。
— 连线:接力
四个场景的时间线在后台被缝在一起:
医院端的‘主备切换’日志在一分钟内同步到“只读数据室”;
学校端的‘断电—续跑’回放与‘签名’绑定,标注“学生参与”;
工业园的‘邻区补位’的SPC曲线实现“低频公开”;
社区的广播‘去抖动’参数被打包在“错误清单—改进建议”的条目里。
门户首页上线《接力·群像短片》。镜头没有炫技,只有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1995:错位人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1995:错位人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