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卷?文明溯源 第十四章 地中海寻港迹,生态续薪火
北平的盛夏,“史前农耕文明特展” 的余热尚未消散,希腊考古团队传来的一则消息,让 “全球史前文明符号数据库” 团队再次陷入兴奋 —— 在希腊克里特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处距今六千年前的史前港口遗址,遗址中打捞起的木质船桨残片上,刻着与东南亚水稻遗址陶片相似的 “星象刻度”,还附着来自非洲撒哈拉的硅质颗粒,疑似史前跨洋贸易的直接证据。
“六千年前的海洋交流!这将填补‘史前全球交流网’的海洋维度空白!” 沈青崖拿着海底遗址的三维模型,手指划过模型中模糊的船坞轮廓,“之前我们发现的陆上、内河交流线索,已经构建了跨洲文明传播的框架,但海洋通道一直缺乏直接证据。如果能证明史前人类已掌握跨地中海航行技术,就能完整还原‘陆海联动’的史前交流图景。”
林晓雅立刻调出数据库中克里特岛史前符号的记录,与船桨残片的刻痕比对:“残片上的‘星象刻度’,与东南亚陶片的‘月亮周期符号’存在演化关系,很可能是同一套交流符号体系的不同分支!我们必须尽快去现场,提取船桨的木材样本和硅质颗粒,确认其来源地。”
跨国勘探小队第三次集结,这次新增了海洋考古专家与木材鉴定学者。和小雨特意带上了东南亚陶片的符号拓本,以及撒哈拉岩画的硅质土壤样本:“硅质颗粒的成分如果与撒哈拉土壤匹配,就能证明这艘史前船只曾往返于非洲与欧洲,甚至可能与亚洲的交流通道相连。”
勘探小队抵达克里特岛时,地中海正值风平浪静的窗口期。海洋考古团队驾驶着搭载深海机器人的科考船,缓缓驶向遗址海域。当机器人的机械臂将第一块船桨残片打捞上船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 残片长约八十厘米,表面的刻痕虽被海水侵蚀,仍能清晰辨认出螺旋状的 “星象刻度”,边缘还残留着疑似绳索捆绑的痕迹。
“木材鉴定结果出来了!” 木材学者拿着检测报告跑过来,“这是来自小亚细亚半岛的雪松,与埃及金字塔建造使用的木材属于同一品种!硅质颗粒的成分也与撒哈拉沙漠的土壤完全一致!”
更震撼的发现出现在遗址的船坞区域。深海机器人拍摄的画面显示,船坞的石砌结构上,刻着一幅完整的 “航海图”,图中用不同符号标注了非洲、欧洲、亚洲的海岸线,甚至标出了洋流、季风的方向,与北欧符号工坊的 “星象路线图” 形成互补。“史前人类不仅能跨地中海航行,还掌握了根据星象、洋流规划航线的技术!” 希腊考古专家埃琳娜激动地说,“这张航海图,比已知最早的古埃及航海记录早了两千五百年!”
就在地中海海底勘探取得突破时,“史前文明传承联盟” 却遇到了新的挑战。秘鲁的 “史前符号围巾” 在跨境销售时,因各国文创产品标准不统一,遭遇关税壁垒与质量认证难题;卢旺达的红土符号画因保存周期短,无法长期运输,只能在非洲本地销售,难以进入全球市场;不同国家的传承者在联合开发文创产品时,还因文化解读差异,产生了设计理念的分歧。
“文明传承要走得远,必须建立统一的协作标准,同时尊重文化差异,” 林晓雅在 “史前文明传承联盟” 首届理事会上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可以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史前文明文创产品通用标准》,规范产品的文化表述、质量要求、版权分配;针对易损坏产品,开发‘数字文创 + 实体衍生品’模式,比如将红土符号画制成数字藏品,再配套销售复刻版画;成立‘文化解读委员会’,由不同国家的专家、传承者共同审定设计方案,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
方案很快落地。《史前文明文创产品通用标准》发布后,秘鲁的围巾顺利进入欧洲、亚洲市场,销量比之前增长了 40%;卢旺达的红土符号画数字藏品上线首周,就售出了五千份,部分收入用于当地红土画的保护技术研发;“文化解读委员会” 还成功协调了中、希、埃三国联合开发的 “史前航海图系列文创”,将地中海航海图、尼罗河航线图、长江流域古地图融合设计,既保留了各国文化特色,又体现了 “陆海联动” 的交流主题。
“现在我们不仅能卖出产品,还能通过文创,让更多人了解史前航海文明的故事,” 秘鲁手工艺人罗西奥在视频会议上展示新款围巾,“这款围巾上的航海符号,就是根据克里特岛海底的航海图设计的,很多顾客买回去后,还会主动去数字博物馆查符号的含义,这就是文创的魅力。”
地中海勘探的成果,也推动了 “全球史前文明符号数据库” 的又一次升级。技术团队新增了 “史前海洋交流专区”,收录了克里特岛海底港口、埃及亚历山大港史前遗址、中国泉州湾沉船遗址的数字资料,开发了 “虚拟航海” 功能 —— 用户可以选择不同年代的史前船只,沿着复原的航线,体验跨洋交流的旅程,还能在途中解锁 “作物传播”“符号演化” 等知识关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玉骨:民国盗墓秘闻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