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卷?文明溯源 第二十章 印度洋寻香路,传承续长效
北平的初秋,“跨文明共生展” 的余温尚未消散,“文明传承生态圈” 理事会就收到了来自印度考古团队的重要线索 —— 通过对印度洋中部 “拉克沙群岛” 海域的磁力勘探,发现一处距今五千年的海底遗址,遗址轮廓呈 “扇形” 分布,与东南亚史前 “香料码头” 的结构高度相似,且海底沉积物中检测出微量的肉桂、胡椒等香料成分,疑似史前 “香料贸易通道” 的关键节点。
“印度洋是史前东西方香料贸易的核心海域,” 沈青崖拿着遗址报告,手指在 “史前全球交流网” 地图上划过印度洋航线,“五千年的东南亚已开始种植香料,若能证明香料通过印度洋传播到非洲、欧洲,就能补全‘史前物质文明交流带’的最后一块拼图。而且遗址的年代与太平洋深海古港相近,或许能找到两者联动的证据。”
林晓雅立刻调出数据库中东南亚 “香料码头” 的符号记录,与印度洋遗址的磁力异常图对比:“异常区边缘的磁场信号,与太平洋古港的‘船纹’符号频率一致!这意味着史前人类可能通过‘太平洋 - 印度洋连航线’,实现了跨大洋的香料贸易,甚至共享了码头建设技术!”
印度洋勘探小队的组建,汇聚了更具多元性的全球力量 —— 除了核心成员,还加入了来自印度、肯尼亚、阿曼的印度洋考古专家,以及研究史前香料种植、古代航海技术的学者。技术团队特意为 “深渊之眼 Ⅱ 号” 升级了 “香料成分溯源模块”,能精准检测海底沉积物中的香料种类与来源地,为贸易通道的考证提供直接证据。出发前,队员们在印度科钦港的海洋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三周的香料成分识别、深海洋流分析等专项训练。
当科考船 “远航号” 抵达拉克沙群岛海域时,印度洋正值季风平缓期,海面平静如镜。印度考古专家拉玛昌德拉,操控着 “深渊之眼 Ⅱ 号” 缓缓下潜,屏幕上的深度数值从 2000 米逐渐攀升至 8000 米 —— 这里的海底地形复杂,遍布珊瑚礁与海沟,为勘探增加了不少难度。
“下潜深度 7800 米,发现疑似码头栈桥遗迹!” 拉玛昌德拉的声音带着兴奋,“多光谱系统显示,栈桥的石砌结构与东南亚苏门答腊岛的史前码头完全一致,石缝中还残留着木质栈桥的痕迹!”
“深渊之眼 Ⅱ 号” 调整摄像头角度,将栈桥的细节清晰呈现 —— 石砌结构上刻着与太平洋古港相似的 “船纹” 符号,旁边还散落着几件残破的陶片,陶片表面除了 “螺旋星象纹”,还刻着类似 “香料袋” 的图案,与东南亚 “香料码头” 的陶片刻痕高度吻合。
更关键的发现出现在海底沉积物的分析中。“香料成分溯源模块” 检测显示,沉积物中的肉桂来自东南亚苏门答腊岛,胡椒来自印度马拉巴尔海岸,而陶片的黏土成分,则包含了非洲东海岸的红土、阿拉伯半岛的石英砂 —— 这意味着史前人类不仅在这里交易香料,还从不同大陆运输原料,联合制作贸易器物。
“是‘跨洋香料贸易枢纽’!” 林晚秋看着检测报告,“五千年的史前人类,通过印度洋航线,将东南亚的香料、非洲的红土、阿拉伯的石英砂汇聚到这里,再分销到不同大陆 —— 这比我们之前所知的‘香料贸易史’早了整整三千年!”
就在印度洋勘探取得突破时,“文明传承生态圈” 的可持续发展却遇到了新的挑战:由于参与国家增多,生态圈的资源分配出现不均衡 —— 发达国家拥有更先进的勘探设备与学术资源,而发展中国家的传承团队常因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难以深入参与核心研究;部分传承项目因缺乏长期运营规划,在初期热度过后陷入停滞,无法实现长效传承。
“文明传承不能只靠一时的热情,更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每个国家、每个项目都能持续发展,” 林晓雅在 “文明传承生态圈” 全球可持续发展会议上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可以设立‘全球文明传承发展基金’,优先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勘探与研究项目;建立‘传承项目评估体系’,从学术价值、传播效果、社区影响等维度,对项目进行定期评估,为优质项目提供长期资金与技术支持;还可以发起‘文明传承伙伴计划’,让发达国家的团队与发展中国家的团队结对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成长。”
方案很快落地。“全球文明传承发展基金” 首期募集资金达 1 亿美元,首批资助项目就包括印度团队的印度洋香料遗址深度勘探、肯尼亚团队的非洲香料传播路线考证;“传承项目评估体系” 上线后,对全球 200 多个传承项目进行评估,筛选出 50 个优质项目纳入 “长效支持名单”,其中包括卢旺达的 “红土符号画传承”、秘鲁的 “史前符号文创” 等;“文明传承伙伴计划” 则促成了 30 对跨国合作团队,中国团队与肯尼亚团队结对后,不仅共享了数字采集设备,还联合开展了 “非洲 - 亚洲香料贸易符号比对” 研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玉骨:民国盗墓秘闻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