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跨半球溯源 第四章 印度洋寻枢纽,全球证互通
北平的初秋,“史前全球交流网?网状互通展” 的热度仍在持续,“跨半球溯源勘探小队” 已将目光投向了印度洋 —— 根据阿纳姆地岩画中 “太阳器” 图案的线索,结合数字档案馆中印度洋区域的卫星遥感数据,位于印度洋中部的毛里求斯岛,很可能存在 “史前全球交流网” 的 “全球互通中心”。这里地处印度洋核心位置,东接澳大利亚,西连非洲,北通亚洲,南通南极,是天然的 “跨洋枢纽”,也是唯一能串联起此前所有文明交流节点的关键区域。
出发前,沈青崖带领团队梳理了所有已发现的线索:“非洲的镍矿石英石、南极的冰芯碎片、南美的星象符号、太平洋的船纹标记、大洋洲的双网交融岩画,这些线索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交汇点’—— 毛里求斯。如果能在这里找到包含所有区域符号与物质的遗址,就能证明史前人类曾在此建立‘全球交流枢纽’,实现跨半球、跨大洋的文明互通。”
林晓雅则重点准备了 “多元符号比对系统”,将非洲、南极、南美、太平洋、大洋洲的符号数据全部录入终端:“我们要找的不是单一符号,而是‘符号组合’—— 比如非洲的星象纹 + 太平洋的船纹 + 南美的三角符号,只有这样,才能确认这里是‘全球互通中心’。”
跨国勘探小队此次阵容空前,除了核心成员,还加入了毛里求斯考古专家、深海地质学家、以及擅长 “陆海联合勘探” 的技术团队 —— 因为根据遥感数据,疑似遗址部分位于毛里求斯岛的陆地岩画区,部分延伸至周边的深海区域,需要同时开展陆地与深海勘探。
当勘探小队抵达毛里求斯时,这里正处于热带海洋性气候的旱季,阳光充足,海面风平浪静,为陆海联合勘探创造了有利条件。毛里求斯考古专家卡马尔带领队员,首先前往岛北部的 “火山岩画区”—— 这里是毛里求斯已知最古老的岩画遗址,此前曾发现过疑似史前符号的刻痕,但一直未与其他地区关联。
“你们看这块火山岩,” 走到岩画区深处,卡马尔指着一块巨大的黑色岩石,“上面的刻痕非常复杂,我们之前无法解读,现在结合你们带来的符号数据,或许能找到答案。”
林晓雅立刻启动 “多元符号比对系统”,将岩石上的刻痕与全球符号库进行匹配 —— 奇迹般的场景出现了:岩石左侧刻着非洲津巴布韦的 “星象迁徙纹”,右侧是太平洋深海古港的 “船纹符号”,中间是南美火地岛的 “三角星象标记”,下方则是大洋洲阿纳姆地的 “双符号交融图案”,最核心的位置,刻着与罗布泊太阳器完全一致的 “太阳核心纹”。
“是‘全球符号拼图’!” 林晚秋激动地抚摸着岩石,“这些符号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规律的排列 —— 太阳器纹在中心,其他符号围绕它展开,象征着所有文明交流都以‘太阳器’为核心纽带,从这里辐射到全球各地!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全球互通中心’的直接证据!”
陆地勘探取得突破的同时,深海勘探也传来了好消息。深海地质学家操控着 “深渊之眼 Ⅲ 号” 探测机器人,在毛里求斯岛周边 2000 米深的海域,发现了一处水下 “石砌平台”—— 平台的结构与地中海史前港口、太平洋深海古港的船坞一致,平台表面散落着多件石制器物,其中一件完整的陶碗上,刻着与陆地火山岩相同的 “全球符号拼图”,陶碗的黏土成分检测显示,包含了非洲红土、亚洲高岭土、南美陶土、大洋洲石英砂四种不同地域的原料,年代距今约四千年,与陆地岩画的年代完全吻合。
“水下石砌平台是‘全球交流的码头’,” 深海地质学家拿着检测报告,“陶碗的多元黏土成分,证明史前人类从全球各地带来原料,在这里联合制作器物;平台的船坞结构,说明这里曾停泊过来自不同大洋的船只 —— 这让‘全球互通中心’从‘陆地符号证据’变成了‘陆海实物闭环’。”
勘探过程中,团队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毛里求斯的火山岩质地坚硬,部分岩画刻痕深度不足 1 毫米,传统的拓印方法容易损坏岩画;深海石砌平台周围的洋流复杂,“深渊之眼 Ⅲ 号” 多次被洋流冲击,无法稳定采集器物样本。
卡马尔根据毛里求斯的传统工艺,提出了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用‘火山灰拓印法’—— 毛里求斯的火山灰细腻且吸附性强,将其轻轻覆盖在岩画表面,再用透明胶带粘取,既能完整保留刻痕细节,又不会损坏岩画;针对深海洋流问题,当地的渔民有‘洋流锚定’的传统经验,可以在机器人周围投放特制的‘浮标锚’,减缓洋流对机器人的冲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玉骨:民国盗墓秘闻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