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伊莎蹲在摊位前,跟法图玛用斯瓦西里语聊了起来。两人说得投机,法图玛从铁笼里抓出一只活的珍珠鸡,递到阿伊莎手里。珍珠鸡在她掌心扑腾了两下,脑袋蹭了蹭她的手腕,倒也温顺。“法图玛说,珍珠鸡好养,抗病性强,比家鸡少生病。”阿伊莎摸着珍珠鸡的冠子,“本地农户大多混养,跟火鸡、家鸡一起放出去,不用特意管。”
法图玛从摊位底下拿出个陶罐,掀开盖子,里面是炖好的珍珠鸡咖喱,金黄的汤汁裹着鸡肉,香料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尝尝!”她用勺子舀了一块递过来,“我用椰奶和咖喱粉炖的,本地人的做法。”李朴尝了一口,肉质确实比家鸡紧实,带着椰奶的甜香,辛辣味恰到好处,比他吃过的任何鸡肉都有嚼劲。
“怎么样?”法图玛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很多华人餐馆也来我这进货,做红烧珍珠鸡,很受欢迎。”卡姆凑过来说:“老板,上次我跟王老板去吃的华人餐馆,就有这道菜,一盘卖八千先令,比本地做法贵三倍!”
李朴蹲在摊位前,看着笼里的火鸡和珍珠鸡,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养鸡场的家鸡和鸡蛋已经稳定,要是能加上火鸡和珍珠鸡,既能拓展本地市场,还能供应华人餐馆,利润肯定能涨一截。“奥马尔,法图玛,你们的货源是从哪里进的?”李朴抬头问,目光里带着认真。
奥马尔指了指菜市场外的方向:“北边的莫西农场,专门养火鸡和珍珠鸡,有上千只。老板是印度人,叫辛格,跟我合作五年了。”他掏出张皱巴巴的名片,递给李朴,“你找他,就说我介绍的,能给你批发价。”法图玛也点头:“我也从辛格那里进货,他的禽类都是检疫过的,放心。”
离开菜市场时,太阳已经升到头顶。李朴手里拎着半只炖好的珍珠鸡,塑料袋上渗着油,香气裹着海风飘了一路。卡姆啃着刚买的烤玉米,含糊地说:“老板,咱们真要养火鸡和珍珠鸡啊?那家伙那么大,鸡舍得扩建吧?”
“先去莫西农场看看再说。”李朴把名片揣进兜里,指尖能摸到名片上的凹凸纹路,“看看他们怎么养的,成本多少,多久能出栏。”阿伊莎坐在副驾驶上,翻着手机里的资料:“我查了,火鸡出栏要六个月,珍珠鸡四个月,比家鸡慢,但单价高。而且本地没有大规模养殖的,咱们要是做起来,能占很大市场。”
莫西农场在达市北边的草原上,离市区有四十分钟车程。车刚拐进农场的碎石路,就看见成群的火鸡和珍珠鸡在草原上散步,火鸡的青铜色羽毛在阳光下泛着光,珍珠鸡的斑点像撒在绿草地上的碎玉。一个穿白色衬衫的印度人站在农场门口,戴着红色的头巾,看见他们就挥手:“奥马尔说你们会来!我是辛格!”
辛格带着他们走进农场,脚下的草地柔软,沾着晨露的湿气。火鸡看见人走近,也不害怕,反而凑过来啄地上的草籽,一只大的火鸡竟跟着阿伊莎走,脑袋蹭她的裤腿。“这些都是散养的,早上放出去,晚上自己回棚。”辛格指着远处的棚子,“棚子很简单,就是搭个顶遮雨,不用保温,坦桑的气候刚好。”
李朴蹲在地上,看着火鸡啄食草籽,偶尔吃几只虫子。辛格递过来一把饲料:“你看,饲料里加了玉米和豆粕,成本很低。一只火鸡一天吃半斤饲料,六个月下来也就三十块成本,能卖六十块,利润很高。”他又指着珍珠鸡群,“珍珠鸡更省,吃的少,还能自己找食,成本比火鸡还低三成。”
萨米拿着计算器,跟在辛格身后,问个不停:“辛格先生,检疫怎么弄?疫苗要打哪些?有没有病死的风险?”辛格笑着点头:“我有专门的兽医,每个月来一次。疫苗都是从南非进的,预防禽流感,病死律不到百分之一。”他掀开旁边的铁桶,里面是疫苗瓶,“你要是养殖,我可以帮你联系兽医。”
走到农场的屠宰区,李朴看见工人正在处理火鸡。两个工人才能抬动一只成年火鸡,锋利的刀子划过喉咙,血顺着导流槽流进桶里,动作麻利。辛格指着旁边的冷藏库:“屠宰后马上冷藏,能保存一个月。你们要是供应超市,我可以帮你们处理好,直接送过去。”
“要是我们自己养殖,你能提供鸡苗吗?”李朴问。辛格点头:“当然!鸡苗都是我自己孵化的,火鸡苗一块钱一只,珍珠鸡苗八毛钱。你要多少,我都能供应。”他顿了顿,“而且我可以教你们孵化技术,以后你们自己就能孵,成本更低。”
中午在农场吃饭,辛格杀了一只珍珠鸡,用印度做法做了咖喱。鸡肉炖得软烂,香料的味道比菜市场的更浓郁。辛格喝着奶茶,说:“坦桑人喜欢火鸡和珍珠鸡,但大多是农户散养,量少。你们养鸡场有规模,有渠道,要是做起来,肯定比我做得大。”
李朴夹了块鸡肉,心里已经有了谱。养鸡场的现有场地足够扩建,饲料可以跟家鸡的一起采购,渠道有超市和菜市场,还有华人餐馆,销路不愁。唯一要解决的是屠宰和检疫,辛格能帮忙对接,刚好解决了难题。“辛格先生,我先订一千只鸡苗,五百只火鸡,五百只珍珠鸡。”李朴放下筷子,语气坚定,“下周送货,可以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前往非洲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前往非洲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