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陈远刚到办公室,就看见小王拿着一份文件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几分凝重。
陈主任,接市委组织部驻村选派和干部轮换的紧急通知。要求我们局选派三名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到青石村开展帮扶工作,为期两年。局长办公会刚刚研究决定,由您担任队长兼第一书记。
陈远接过文件,目光在青石村三个字上停留片刻。这是南都市最偏远的山村之一,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是出了名的硬骨头。
另外两位队员是?
是宣传科的张晓和产业科的李明。小王压低声音,这个安排...有些特别。
陈远立即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张晓是局里有名的笔杆子,但性格内向;李明则是个实干派,但脾气急躁。这两人在局里素来不太对付。如今局里刚刚经历钱副局长被查处的风波,这个人员安排显然经过了慎重考虑。
我知道了。陈远平静地收起文件,请转告局长,我服从组织安排。
第一节:临危受命
局长办公室内,气氛严肃。
陈远啊,这个任务不轻松。局长语重心长,青石村的情况你也知道,是全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现在钱某的问题刚处理完,局里需要重整旗鼓,这个重担就交给你了。
请局长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
另外,局长顿了顿,张晓和李明都是好同志,就是性格上需要磨合。你这次带队,既要完成帮扶任务,也要把队伍带好。
陈远点头。他明白,这既是对他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他领导力的锤炼。
回到办公室,陈远通过《功德簿》观察青石村的文运状况。只见整个村子的文运黯淡无光,如同即将熄灭的残烛,但在几个点上还保留着微弱的光芒——那是文化传承最后的火种。
第二节:初入青石
青石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越野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才到达。村支书老杨带着村干部在村口迎接,看到三个穿着白衬衫的干部从车上下来,眼神中带着审视。
陈书记,一路辛苦了。老杨握手的力道很大,我们这条件差,你们城里人怕是住不惯。
陈远的住处安排在村委办公楼,三人各住一间简陋的房间,共用一间办公室。放下行李,陈远立即召集两人开会。
既然是一个单位出来的,咱们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陈远开门见山,未来两年,荣辱与共。
张晓推了推眼镜:陈主任,我负责文字工作,需要什么材料尽管吩咐。
李明则更直接:我看这村子穷得叮当响,得先找点来钱的路子。
陈远通过《功德簿》观察着两位同伴。张晓命格中充沛但缺乏实践,李明之气旺盛却失之急躁。而整个青石村的文运黯淡无光,如同即将熄灭的残烛。
第三节:各显神通
第一次入户走访,三人就显露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张晓带着笔记本,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情况,文笔流畅地撰写调研报告;李明直接下到田间地头,查看土壤水质,计算种植收益;陈远则更关注村里的文化传承,走访老人,收集民间故事。
晚上汇总情况时,三人产生了分歧。
当务之急是修路。李明指着地图,这条路不修,什么产业都发展不起来。
我认为应该先建文化站。张晓反驳,村民精神生活贫乏,这才是根源。
陈远静静听着,通过《功德簿》他看到了更深层的问题:村里唯一的老教师即将退休,孩子们面临失学;92岁的赵奶奶是最后一个会唱山歌的人;村里的竹编手艺濒临失传。
我建议分头行动。陈远最终拍板,李明负责调研修路可行性,张晓筹备文化站建设,我来解决教育和非遗传承。
第四节:困境重重
工作推进并不顺利。
李明的修路方案被交通局否决,理由是投入太大,效益不高。张晓的文化站建设也遭遇阻力,村民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当饭吃。
最让陈远头疼的是内部矛盾。李明埋怨张晓不切实际,张晓指责李明急功近利,两人在办公室里吵得面红耳赤。
我们是来帮扶的,不是来吵架的。陈远不得不居中调停。
更棘手的是,村里以李老三为首的几个人一直在暗中阻挠。李老三承包着村里的小工程,担心工作队会影响他的。
一天深夜,陈远在文昌殿中发现李老三正与一个外地商人密谋开发山林,这将严重破坏青石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
第五节:凝心聚力
转机出现在一个突发事件。
连降暴雨导致山体滑坡,阻断了村里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村里一个孕妇突然早产,情况危急。
我去开路!李明二话不说,带着几个村民就冲进雨中。
张晓则立即联系镇卫生院,用村委的大喇叭组织村民转移。
陈远守在孕妇身边,用刚学的山歌安抚她的情绪。
(未完待续)
-----
喜欢科级帝君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科级帝君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