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潜入三爷党编书工坊,旁听编纂事宜
辰时的日头刚爬过武英殿的飞檐,西华作房外已聚了七八个人,都是来应聘账房的。墨苏混在人群里,青布长衫的袖口故意蹭了点墨渍,瓜皮小帽的帽檐压得更低,手里攥着那封伪造的推荐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 这是他第一次以 “陈仲文” 的身份直面三爷党的人,容不得半分差错。
作房的朱漆大门 “吱呀” 推开,一个穿深蓝绸缎、留着山羊胡的太监走出来,手里捧着个紫檀木托盘,上面放着几卷纸。“咱家是作房总管孙公公,” 他尖细的声音扫过人群,“三爷有令,账房要懂书、会算,还得通些编纂的门道。今儿个不考算盘,就考诸位一个问题:《古今图书集成》分几类?每类下又有多少属?”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有几个面黄肌瘦的账房皱着眉嘀咕,显然只懂算术,不知编书;还有个穿长衫的秀才模样的人,张嘴就说 “分经史子集四类”,却被孙公公冷笑打断:“那是《四库全书》的分法!不懂就别瞎掺和,三爷的作房,不养外行。”
墨苏心中早有准备。他前几日特意从夜枭给的资料里背熟了《古今图书集成》的体例,此刻往前一步,微微弓着背,用带着山西喉音的腔调回道:“回公公的话,《古今图书集成》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汇编,汇编下有三十二典,典下又有六千一百零九部。小的在太原分号时,曾帮东家理过编书的账目,略知一二。”
孙公公眼睛亮了亮,上下打量墨苏:“哦?你还理过编书的账目?那你说说,编书的经费,该怎么记才能清楚?”
这正是墨苏准备的杀招。他清了清嗓子,将早已想好的 “四部分类记账法” 娓娓道来:“编书经费杂,若按寻常流水账记,容易混。小的想,可按经史子集四类分账:经部记经书校勘的笔墨、纸张钱;史部记史料抄录的人工、差旅费;子部记诸子典籍的刊刻、装订费;集部记诗文选集的润笔、审稿费。每类下再设‘固定支’‘临时支’两栏,固定支是每月必花的,临时支是突发用度,这样查账时一目了然,也合三爷编书的雅意。”
这番话既显专业,又暗合三阿哥 “雅好斯文” 的脾性,孙公公听得连连点头,手里的拂尘都忘了摇:“好!好个‘四部分类记账法’!三爷常说,账房也得有书卷气,你这法子,合他的心意。” 他侧身让开,“随咱家进来吧,其他几位…… 就请回吧。”
墨苏跟着孙公公走进作房,身后传来其他人的叹息声,他却不敢有半分松懈。穿过前院的影壁,眼前豁然开朗:外院铺着青石板,东侧是 “抄写房”,数十个穿粗布短衫的抄写工正埋头抄书,笔尖划过纸张的 “沙沙” 声此起彼伏;西侧是 “饭堂”,此刻空着,只有几个杂役在打扫;中间一条石子路通向内院,门口站着两个穿绿营服饰的护卫,腰间佩刀,眼神锐利 —— 那是三阿哥从王府调来的私兵,负责看守内院。
“外院是粗使的地方,” 孙公公边走边说,“你在‘经费司’当差,就在外院东角,跟其他三个账房一起。记住,内院是编修们待的地方,没咱家或鄂大人的令牌,不许进;秘阁更是禁地,擅闯者,按通敌论处。”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尤其是鄂大人,那是醇郡王府的长史,三爷最信任的人,每日午后必来巡院,你见了他,少说话,多做事。”
墨苏点头应下,目光却悄悄扫过内院:朱红的廊柱上挂着 “编纂重地” 的木牌,窗纸上映出人影晃动,偶尔传来争论声 —— 想来是编修们在讨论书稿。走到东角的经费司,一间不大的屋子,摆着四张书桌,三个账房已坐在里面,见墨苏进来,都抬头看了一眼,眼神里有好奇,也有几分疏离。
“这位是陈仲文,太原荣升书坊来的,” 孙公公介绍道,“你们多带带他,月底要是账目出了错,咱家唯你们是问。” 说罢便摇着拂尘走了。
最先开口的是个留着八字胡的中年账房,姓刘,据说在作房待了半年:“陈老弟,咱这经费司看着清闲,实则规矩多。每日卯时上工,酉时散值,中间除了吃饭,不许擅离。账目要日清月结,每笔开支都得有孙公公或鄂大人的批条,少一个印,都不能入账。”
另一个年轻些的账房姓赵,凑过来低声道:“还有,别打听内院的事,那些编修老爷们脾气大,惹了他们,没好果子吃。上个月有个杂役多嘴问了句‘编的什么书’,就被鄂大人杖责二十,赶出去了。”
墨苏一一记下,从布包里取出笔墨纸砚,摆在桌上 —— 那砚台是他特意选的粗陶砚,看着不起眼,实则砚台底部藏着个小暗格,能放密写药水。他装作整理账簿,实则快速扫视屋内:墙角有个炭盆,用来取暖;桌下有个木箱,装着备用账本;窗户对着外院的槐树,视野还算开阔,便于观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墨苏传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墨苏传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