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走进厨房时,夕阳的余晖正透过窗户洒在灶台边,给青灰色的瓷砖镀上一层暖光。案板上还放着中午剩下的半个馒头,他拿起馒头掂了掂,转身从米缸里舀出两碗小米 —— 丁秋楠爱吃小米粥,说熬得稠稠的,就着咸菜最香。
他先把小米淘洗干净,倒进铝锅里,加了足量的水,放在炉子上慢慢熬。然后从菜窖里拿出一个土豆,削了皮切成细丝,又切了点葱花、姜末。锅里倒上少许菜籽油,油热后先放葱姜爆香,再把土豆丝倒进去,“滋啦” 一声,香味瞬间飘满了厨房。他一边翻炒,一边往锅里加了点盐和醋 —— 丁秋楠吃土豆丝喜欢带点酸味,说这样开胃。
最后,他从橱柜里拿出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的是丁妈腌的萝卜干,切成碎末,盛在小碟子里。等小米粥熬得黏糊糊的,土豆丝也炒好了,他把饭菜端到客厅的餐桌上,才朝着沙发上喊:“秋楠,吃饭了,别看书了。”
丁秋楠正抱着《中草药全解》看得入神,手指还在笔记本上画着重点,听见陈墨的声音,才猛地回过神,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呀,都做好饭了?我都没注意时间。” 她放下书,快步跑到卫生间洗了手,坐在餐桌旁,拿起勺子舀了一口小米粥,满足地眯起眼睛:“真香,墨哥,你熬粥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陈墨坐在她对面,看着她狼吞虎咽的样子,忍不住笑了:“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对了,跟你说个事,书前面的目录,我画了实心星号的药,你先重点记,那些都是医院中药房常用的,像当归、黄芪、党参这些,每天记个五六味,别贪多。画空心星号的是需要了解的,比如瞿麦、扁蓄,知道它们的功效就行,不用死记硬背。”
丁秋楠嘴里嚼着土豆丝,含含糊糊地说:“可是就算只记实心星号的,也有一百多味呢,什么时候才能记完啊?” 她放下勺子,拿起笔记本翻了翻,上面已经记了十几味药的性味和功效,密密麻麻的字看着就头大。
“别急,咱们有实物辅助。” 陈墨夹了一筷子土豆丝放进她碗里,“明天我去‘济世堂’中药房,把常用的中草药每样买一点,放到书房的百眼橱里。我再做些标签,贴在药斗上,你到时候对着药看书,看一眼实物,再背功效,比光看书记得快多了。”
“那得花不少钱吧?” 丁秋楠皱了皱眉,她知道现在中草药不便宜,就算每样买一点,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陈墨笑着摇摇头:“花不了多少,每样买个一两二两就行,主要是让你认样子、闻气味。比如当归,有股浓郁的香气,断面是黄白色的;黄芪呢,质地比较硬,断面有放射状的纹理。你多闻多摸,自然就记住了。”
丁秋楠点点头,没再说话,拿起馒头就着萝卜干吃了起来。她心里明白,陈墨是为了让她尽快通过评审,才这么费心,她不能辜负这份心意。吃完饭,她主动收拾碗筷,端到厨房清洗,动作麻利得很 —— 以前在娘家,这些活都是她干,早就习惯了。
陈墨靠在厨房门口,看着她忙碌的背影,心里暖暖的。等丁秋楠收拾完,他拉着她的手:“别看书了,咱们带着小黑出去溜达溜达,刚搬来,也跟邻居熟悉熟悉。” 丁秋楠点点头,从挂钩上取下两人的棉袄,跟着陈墨走出了家门。
他们家住在胡同西口第二家,刚出胡同,就看见路边的路灯下围坐着不少人,有摇着蒲扇的老人,有追着打闹的孩子,还有织毛衣的妇人。见陈墨和丁秋楠出来,一个穿着蓝布棉袄的大妈笑着打招呼:“这不是刚搬来的小两口吗?出来散步啊?”
陈墨认出来,这是前院的张大妈,下午搬东西的时候,她还过来帮忙递过东西。“是啊张大妈,出来转转。” 他笑着回应,拉着丁秋楠走了过去。
“你们新家住得惯不惯?要是缺什么东西,跟大妈说,大妈家有。” 张大妈热情地说,又指着旁边一个穿灰色上衣的妇人,“这是李婶,她家在百货大楼卖布料,以后你想买布做衣服,找她准没错。”
李婶笑着点点头,从兜里掏出一块烤红薯递给丁秋楠:“刚烤好的,还热乎着呢,你尝尝。” 丁秋楠连忙道谢,接过红薯,剥开一点皮,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她咬了一口,软糯香甜,忍不住说:“真好吃,谢谢李婶。”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陈墨和丁秋楠也渐渐知道,这条胡同里住的大多是百货大楼、邮局、学校的职工,邻里关系都很和睦。聊了一会儿,两人谢过邻居,带着小黑继续往前走。
“墨哥,咱们西边那家院子,怎么一直锁着门啊?” 丁秋楠指着胡同西口第一家院子,院子门口的木门上挂着一把大铁锁,透过门缝,能看到里面的青砖瓦房。
“我问过我姐了,” 陈墨解释道,“那家人的儿子在南方工作,老两口去年就去南方跟儿子团聚了,院子空了快一年了。我之前站在墙头看过,里面是个二进院,还有个小花园,种着棵老海棠树,秋天的时候结满了海棠果,看着就诱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