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黄土高坡,沟壑纵横,虽然贫瘠,却给人一种踏实的安全感。警卫团驻地附近,红旗招展,歌声嘹亮,与刚刚走出的死亡草地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天,驻地格外热闹——他们即将与陕北红军的先头部队进行正式汇合和交流。
消息传来,战士们早早地收拾利落,精神抖擞地列队等待。虽然衣衫依旧破旧,但擦得锃亮的枪支和饱满的精气神,无不彰显着这是一支历经磨难却更加精锐的雄师。
远处,一支队伍出现在地平线上,同样打着红旗,穿着朴素的灰蓝色军装,步伐稳健地向着驻地走来。那是陕北红军的同志们!
“立正!敬礼!”随着值星官一声嘹亮的口令,警卫团全体官兵齐刷刷敬礼,目光热切地望向来自兄弟部队的战友。
陕北红军的带队干部是一位面色黝黑、眼神坚毅的汉子,他快步上前,与迎上去的李云龙、孔捷、丁伟热情握手:“欢迎!欢迎中央红军的同志们!你们辛苦了!我是陕北红军先锋团团长刘志坚!可把你们盼来了!”
“刘团长!你们也辛苦了!我们是红三军团第五师警卫团,我是团长李云龙!总算找到家了!”李云龙用力握着对方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双方干部互相介绍,战士们也迅速打成一片,互相问候,交流着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见闻。气氛热烈而感人。
在初步的寒暄和情况交流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部队建设和后勤保障上。刘志坚团长看着警卫团战士们身上保养得不错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看到那几挺显眼的马克沁重机枪和用油布盖着的迫击炮时,眼中流露出惊讶和羡慕:
“李团长,你们这装备……可真是让我们开眼界了!这一路长征下来,还能保持这样的火力,简直是个奇迹!”
李云龙一听这个,顿时来了精神,得意之色想掩都掩不住,但嘴上还是谦虚道:“哎,刘团长过奖了!都是同志们一路省吃俭用,再加上运气好,从敌人手里‘借’了点家伙事。说起来,这还得归功于我们团里的一些土办法和几个宝贝疙瘩技术员。”
刘志坚一听“土办法”和“技术员”,兴趣更浓了:“哦?土办法?李团长,不瞒你说,我们陕北这边条件更艰苦,缺枪少弹,尤其是武器维修和弹药补充,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你们有什么好经验,可得好好跟我们交流交流!”
“哈哈,好说好说!”李云龙大手一挥,扭头就喊:“林烽!林专员!快过来!给陕北的同志们讲讲咱们的‘生意经’!”
林烽早已准备多时,闻声立刻带着装备科的王师傅、老陈等人,以及几个展示用的箱子走了过来。
“刘团长,各位陕北的同志,大家好!我是警卫团参谋,暂时负责技术保障的林烽。”林烽敬了个礼,不卑不亢地说道。
刘志坚看着眼前这个虽然年轻却眼神沉稳、透着一股书卷气和技术员特有的专注劲的干部,不敢怠慢,连忙回礼:“林专员你好!听李团长说,你们有很多高招?”
“高招不敢当,都是被逼出来的一些土办法,希望能对同志们有所帮助。”林烽谦虚了一句,然后开始切入正题。
他首先让老王师傅展示了一套标准的修械工具和几个修复好的步枪零件:“刘团长请看,这是我们常用的工具。关键是日常保养和及时处理小毛病。比如枪栓不畅,很多时候只是缺油或者有细小锈迹,及时清理涂抹油脂(我们常用动物油脂替代)就能解决,避免问题扩大。我们还总结了一些常见故障的快速排除法……”
陕北红军的随行军械员老周(一位老师傅)立刻凑上前,拿起零件仔细观看,又摸了摸那些工具,连连点头:“好东西!这法子对!我们那边很多枪都是小毛病拖成了大问题,最后只能拆零件!你们这日常保养的法子太实用了!”
接着,林烽让老陈拿出了那套宝贝的石制子弹模具和几颗复装好的子弹:“弹药方面,我们主要是靠复装。弹壳尽量回收,弹头用熔化的铅或者锡浇铸。这是我们自己打磨的石模,尺寸比较统一,出来的弹头质量比用土模好很多,能有效提高复装效率和子弹精度。”
老周拿起石模,反复观看合缝处,又掂量着那颗光滑的弹头,眼中放光:“石模!这主意妙啊!我们那边也用土模,废品率高,样子也丑!这石模又耐用又标准!同志,这手艺了不起!”他对着老陈翘起了大拇指。老陈憨厚地笑着,脸上满是自豪。
然后,林烽展示了经过“改良”的炸药包(主要是优化了捆扎方式和引信保护,增加了防潮处理)和那具立下汗马功劳的绳索抛射器。 “这是我们的土造抛射器,可以用黑火药或者简易发射药包,将炸药包或者绳索抛射到一百多米外,对于攻坚和远程投送很有用处。” 他详细讲解了抛射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听得陕北的同志们一愣一愣的。
刘志坚惊讶地看着那具结构简单却设计巧妙的抛射器:“这……这东西能打一百多米?比手榴弹扔得远多了!好东西啊!打敌军碉堡和土围子正好用得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