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装甲研发组,在经历了初期的兴奋与高速测绘后,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硬骨头”——发动机制造。测绘可以靠眼力、靠巧劲儿、靠土办法,但真正要复制甚至改进出一台能驱动几十吨钢铁猛兽的强劲心脏,需要的是实打实的材料和工艺。
焦点集中在从“乙二”号相对完整的坦克上拆解下来的那台V型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上。经过彻底清洗和拆解,其核心部件——那根粗壮、结构复杂的合金钢曲轴,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铺着软布的工装台上。这根曲轴需要承受气缸爆炸带来的巨大、周期性冲击力,并将其转化为平稳的旋转动力,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发动机的功率、寿命和可靠性。
“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道,也可能是最难的一道坎。”荣克指着那根光洁的曲轴,面色凝重地对围拢过来的林烽、李均、王老铁等人说,“发动机的其他部件,比如缸体、活塞、连杆,我们想想办法,用现有的优质铸铁和合金钢或许能替代。但这曲轴……它对材料的要求太高了!”
李均早已用便携式硬度计和厂里能做的简单力学性能测试设备对曲轴样品进行了初步分析。他推了推眼镜,语气沉重:“鬼子这根曲轴,用的是铬钼钒系列的高强度合金钢,经过复杂的调质热处理和表面强化处理。根据我的估算,其抗拉强度至少在这个数以上。”他伸出一根手指,又张开手掌,比划了一下。
“一千三百兆帕(MPa)以上?”王老铁倒吸一口凉气,他常年跟钢铁打交道,深知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他们目前能稳定生产的最好合金结构钢,抗拉强度也就在七八百兆帕左右,用来造重炮的某些关键构件已经是极限了。
“而且光强度高还不行,”田方补充道,他拿着一个连杆轴承瓦,“曲轴在高速旋转时还要承受巨大的交变应力,韧性必须足够好,不能发脆,否则一旦疲劳断裂,整个发动机就报废了!”
情况很清楚:没有合格的曲轴用钢,一切关于发动机的蓝图都是纸上谈兵。
“能不能……用咱们现有的钢,想想办法?”林烽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道。
荣克叹了口气:“理论上,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调整成分和优化热处理工艺来提升性能。但我们的平炉冶炼控制和后续热处理条件……很难达到这么苛刻的要求。必须试试看!”
说干就干!李均立刻和王家湾炼钢厂的何强洗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和车间。他们选取了库存中最好的一批废钢料,加入了精心计算比例的锰、铬等合金元素。何强洗亲自操炉,严格控制着熔炼温度和脱氧时间,力求将杂质和气体含量降到最低。
钢水出炉后,他们采用了能想到的最复杂的“淬火+高温回火”的调质工艺。王老铁带着最好的锻工,挥汗如雨,将烧红的钢锭反复锻打,以期细化晶粒,提升材料致密度。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三根按照测绘图纸、由厂里技术最好的精密加工技师之一——家泉次郎(一位因反战思想而留在根据地的日本籍技师)精心车削、磨削而成的仿制曲轴毛坯,终于摆在了众人面前。表面光洁,尺寸精准,看起来有模有样。
“成败在此一举了!”荣克深吸一口气,指挥工人们将第一根仿制曲轴安装到了一个简易的发动机测试台架(一个坚固的钢架,用于固定曲轴,并模拟部分负载)上。台架连接着一台电动机,可以驱动曲轴以不同转速空转,初步检验其动平衡和承受离心力的能力。
车间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林烽也闻讯赶来,站在人群前方。沈泉甚至下意识地握紧了腰间的枪,仿佛面对的不是机器测试,而是一场战斗。
“启动!”荣克下令。
电动机嗡嗡作响,通过皮带带动测试台架上的仿制曲轴开始旋转。起初一切正常,曲轴平稳地转动着,发出均匀的风声。
“转速提升!”田方紧盯着转速表。
转速逐渐升高,达到了预计的额定工作转速。曲轴依然在坚持。
“加载模拟扭矩!”彭家蒙操作着一个简单的液压加载装置,给曲轴施加了一个模拟发动机工作时的扭力。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五分钟……八分钟……
就在大家脸上开始露出喜色时,一直用听音棒贴着轴承座仔细倾听的家泉次郎突然脸色一变:“声音不对!有异常摩擦音!”
几乎同时,负责观察的技术员也惊呼:“快看!第三缸连杆轴颈那里,颜色变了!发蓝了!”
那是局部过热的表现!
荣克心头一紧,大喊:“快停机!”
然而,已经晚了。就在电动机停止供电,曲轴依靠惯性还在旋转减速的过程中,只听“嘎嘣”一声令人牙酸的金属扭曲声,那根仿制曲轴肉眼可见地在中间部位发生了微小的、但确定无疑的弯曲变形!转速彻底归零后,它不再是一条笔直的轴线,而是带着一丝无奈的弧度,静静地停在那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