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裹着雪粒子,在李家院墙外打着旋儿,可屋里却暖得像开春。张秀兰正站在灶台前,往大铁锅里下着饺子,白色的水汽氤氲着她的脸颊,映得眉眼间满是笑意。李念宝蹲在灶台边,手里拿着一根长筷子,时不时帮着搅动锅里的饺子,小鼻子被热气熏得通红。
“慢点儿搅,别把饺子皮戳破了。”张秀兰笑着拍了拍女儿的头,“你冬玲姐和红梅姐也该到了,等她们来了,咱们就开饭。”
念宝点了点头,眼睛却瞟向墙上的挂历——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再过两天就是除夕了。自从半个月前李兴荣去县城把李青兰接回来,家里就天天透着股热闹劲儿。肖冬玲已经拿到了县城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每天除了帮着张秀兰做家务,就跟着李向阳复习功课,偶尔还会教念宝写几个难认的字。
“娘,我听爹说,二哥今年能回来过年?”念宝忽然抬起头,眼睛亮得像雪地里的星星。自从上次二哥寄来消息说要争取探亲假,她就天天盼着这一天。
张秀兰手上的动作顿了顿,脸上的笑容更浓了:“是啊,你爹昨天去公社打电话,你二哥部队那边说,他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今天就能到。”
“真的?”念宝一下子跳起来,差点撞翻身边的小板凳,“那我去村口等二哥!”
“别急啊,外面雪大,等你爹回来一起去。”张秀兰连忙拉住她,顺手给她裹上厚厚的棉袄,“你红梅姐也该到了,她师范学校放假,说要给你带县城的糖糕呢。”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还有肖红梅清脆的声音:“妗子,念宝,我回来了!”
念宝再也忍不住,挣脱张秀兰的手就往门口跑:“红梅姐!”
院门口,肖红梅穿着一件崭新的蓝色棉袄,背着一个布包,脸上带着旅途的疲惫,却依旧笑得灿烂。她看到念宝,连忙张开双臂把她抱住:“念宝,想不想姐姐?”
“想!”念宝抱着她的腰,仰着头看她,“红梅姐,你给我带糖糕了吗?”
肖红梅被她逗笑了,从布包里拿出一个油纸包,递给她:“带了,还是你最爱的芝麻味,快尝尝。”
念宝接过油纸包,迫不及待地打开,一股香甜的味道扑面而来。她拿起一块糖糕,咬了一口,甜丝丝的芝麻馅在嘴里化开,心里满是幸福。
“红梅,路上冷吧?快进屋烤烤火。”张秀兰走出来,接过肖红梅的布包,“冬玲在屋里看书呢,你们姐妹俩正好说说话。”
肖红梅跟着进了屋,看到坐在炕边看书的李青兰,笑着走过去:“冬玲,我回来了。”
肖冬玲抬起头,看到她,眼睛一下子亮了:“红梅姐!”她放下书,连忙起身,“我正想你呢,你给我带的初中课本,我都快看完了。”
“看完了就好,有不懂的地方,等开学了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写信问我。”肖红梅坐在她身边,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递给她,“这是我给你抄的笔记,里面有一些重点知识,你可以参考着看。”
肖冬玲接过笔记本,心里暖暖的。她知道,红梅姐在师范学校学习很忙,却还特意给她抄笔记,这份心意让她格外感动。
“红梅姐,你在学校过得好不好?老师和同学都好吗?”念宝凑过来,好奇地问。
“好,老师教得特别好,同学也都很友好。”肖红梅笑着说,“等明年你再长大一点,也去县城上学,就能看到我们学校了,里面有很大的操场,还有图书馆,有好多好多书。”
念宝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向往:“好,我以后也要去县城上学,跟红梅姐和冬玲姐一样。”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了李兴荣的声音:“秀兰,红梅回来了吗?建军也到村口了,我去接他!”
念宝一下子跳起来:“我也去!我也去接二哥!”
她拉着肖红梅和肖冬玲的手,就往门口跑。张秀兰笑着在后面喊:“慢点跑,别摔着!”
村口的大槐树下,肖建军穿着一身军装,肩上挎着一个军绿色的包,正站在雪地里四处张望。看到跑过来的念宝,他眼睛一亮,快步走过去,一把把她抱了起来:“念宝,想二哥了没有?”
“想!”念宝搂着他的脖子,在他脸上亲了一口,“二哥,你怎么才回来呀,我都等你好久了。”
肖红梅和肖冬玲也走过来,笑着跟肖建军打招呼:“二哥。”
“红梅,冬玲,好久不见,都长这么高了。”肖建军放下念宝,摸了摸她们的头,脸上满是欣慰,“红梅,听说你考上师范学校了,真厉害。冬玲,你也考上县城中学了,好好学,以后跟你姐一样有出息。”
李兴荣也走了过来,拍了拍肖建军的肩膀:“回来就好,路上冷吧?快回家,你婶儿把饺子都下锅了。”
一家人说说笑笑地往家走。雪地里留下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像是一串幸福的音符。
回到家,张秀兰已经把饺子盛好了。肖建国也从公社赶了回来,还带来了一瓶酒和一块肉。一家人围坐在炕桌旁,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说着各自的近况,屋里满是欢声笑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七十年代的宝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七十年代的宝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