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确认主观阶层地位与职业声望的一致性程度随职业声望得分而变化的这种关系,作者进一步用级序逻辑斯蒂(ologistic)模型分析了数据。由表3可知,SIOPS职业声望得分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具
?
注:纵坐标中-1=主观认同低于职业声望,0=主观认同与职业声望一致,1=主观认同高于职业声望。
图1:主观阶层地位与职业声望的一致性程度对职业声望的简单线性回归
有统计显着性。职业声望每提高一个等级,人们的主观阶层地位高于职业声望的可能性就会降低8%(1-e-0.09)。显然,人们职业声望的提升反而会使之更倾向于低估自己的主观阶层地位,导致其主观阶层地位低于职业声望。这一发现支持了假设2,同时也解释了当前中国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何以会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公平的。*
(四)稳健性检验
主观阶层地位与职业声望的一致性程度显着影响着人们的收入公平感,这一基本模式是否因性别、城镇级别以及收入群体的不同而消失?
表4展示了分性别的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男性受访者中还是女性受访者中,假设1的基本模式都成立。相较于主观阶层地位低于职业声望者,主观阶层地位与职业声望相一致使男性的收入公平感提升54%(e0.43-1),女性的收入公平感提升68%(e0.52-1);若主观阶层地位高于职业声望,则男性的收入公平感提升161%(e0.96-1),女性的收入公平感提升194%(e1.08-1)。这些数据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假设1.1。
表3:SIOPS职业声望预测自我阶层认同与职业声望的一致性程度(N=5196)
?
注:1.显着性水平:*p0.05,**p0.01,***p0.001;
2.变量后的括号中为参照组;
3.系数后的括号中是稳健标准误;
4.因变量:主观阶层地位与职业声望的一致性程度(-1=主观阶层地位低于职业声望,0=主观阶层地位等于职业声望,1=主观阶层地位高于职业声望)。
表4:主观阶层地位与职业声望的一致性程度对收入公平感影响的性别差异
?
注:1.显着性水平:*p0.05,**p0.01,***p0.001;
2.变量后的括号中为参照组;
3.系数后的括号中是稳健标准误。
表5呈现了对不同城镇类别的子样本的逻辑斯蒂分析结果。在直辖市居民中,相对于主观阶层地位低于职业声望者,主观阶层地位等于以及高于职业声望的个体有更高的概率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公平的,其增幅分别为77%(e0.57-1)和161%(e0.96-1)。相对于主观阶层地位低
表5:不同级别城镇居民收入公平感的差异分析
?
注:1.显着性水平:*p0.05,**p0.01,***p0.001;
2.变量后的括号中为参照组;
3.系数后的括号中是稳健标准误;
4.a由于共线性问题而自动删除。
于职业声望者,主观阶层地位等于以及高于职业声望的省会城市居民的收入公平感分别提升32%(e0.28-1)和141%(e0.88-1)。这一模式在其他城镇居民中也成立,其提升幅度分别为67%(e0.51-1)和194%(e1.08-1)。模型的分析结果支持了假设1.2。主观阶层地位与职业声望的一致性程度对社会成员的收入公平感有显着影响这一结论在城镇类别不同的情形下依然成立。
表6报告了对不同收入群体子样本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以年收入的四分位数25%(1.79万元)、50%(2.3万元)和75%(2.85万元)为依据将样本划分成四个收入群体,然后对收入群体子样本进行逻辑斯蒂回归。结果显示,除了第一四分位组子样本中“主观阶层地位等于职业声望”这一变量不具有统计显着性(p0.05)外,*在其他子样本中,主观阶层地位与职业声望的一致性对收入公平感的影响均具有统计显着性。假设1.3得到了支持,即假设1所预测的基本模式在收入水平不同的群体之间具有一致性。这意味着,个体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够消减收入公平感的制度主义解释机制。本文所提出的关于当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公平感的新制度主义解释,因其解释了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社会成员仍有可能认为自己的收入公平的,c。
?
六、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借助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嵌入性”和“合法性”概念,将关于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基本共识理论与自我评价理论整合起来,提出一种关于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公平感的新解释:社会成员对自己所获得的社会资源是否公平的感受,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体的自我认知与作为社会共识的期望之间所能够达成的一致性程度。当个体自我感知的地位低于社会评价的地位时,就有可能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不公平的;相反,如果个体自我感知的地位与社会评价的地位相一致或超过了社会所评价的地位,那么,他就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所获得的社会资源是公平的。基于这一中层理论命题,本文进一步提出关于当前中国公众收入公平感的研究假设,即相对于主观阶层地位低于职业声望者,主观阶层地位达到或高于职业声望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公平的。对CGSS2006的统计分析结果较有力地支持了这一假设。研究发现,社会成员的主观阶层地位与职业声望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对其公平感的影响具有高度的统计显着性。主观阶层地位达到或超过职业声望者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公平的概率显着高于主观阶层地位低于职业声望者。这一基本模式在不同性别、城镇级别以及收入群体之间都呈现稳健性。简单线性回归与多元级序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的结果均显示,一个人的职业声望越高,其主观阶层地位越有可能达不到社会共识的职业声望,从而导致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是不公平的;相反,一个人的职业声望越低,其主观阶层地位越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社会共识的职业声望。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当前中国社会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依然会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公平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即将消逝的乡村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即将消逝的乡村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