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城重庆的日子里,史国栋像是一块干涸开放的海绵,拼命吸收着关于火锅经营的一切知识与经验。经历了市场监管检查和厨师离职风波后,他在渝州老火锅愈发站稳了脚跟,不仅厨艺精进,对店内各类管理事务也渐渐驾轻就熟。在他的感染下,王强、李星海和赵健等几个后厨师傅们的火锅技术也日渐成熟,已经可以独挡一面。就连刘二也少了些原来的阴阳怪气,不再以张富贵的远房亲戚自居而今天说说这个,明天说说那个的,俨然一个自封的"二老板″。
虽然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每天晚上下班后,史国栋仍然坚持记录工作笔记,将一天的工作见闻、处理的重要事宜和注意事项等认真做好记录,为自己将来创来夯实基础。随着秋天的脚步悄然来临,山城的空气中多了一丝凉爽。担任首席火锅师以来,史国栋在店里的工作早已步入正轨,他组织炒制的锅底愈发受到顾客好评,甚至有食客专门打听是哪位师傅掌勺,点名要吃他做的火锅。张富贵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时常在员工面前夸赞史国栋:“国栋这小子,有股子韧劲,学啥像啥,以后肯定能成大事,大家一定要向他多学习呀!”
由于火锅店生意十分好,张富贵开始筹划在重庆增设分店,总店实在忙不过来,就安排史国栋担任总店副店长,实操经营起这家重庆渝州老灶火锅。与张富贵商量后,火锅店在原装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重庆火锅文化历史的知识墙;增加了些许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细装修和装饰;统一更新了员工服,服饰富含中国文化元素,员工们看上去,个个巴渝民族风浓郁,超有重庆味道;店里又在底层大厅屏风前,搭建起一个文艺小舞台,协调艺术学院舞蹈系的学生,在这里不间断的进行中华民族歌舞实践演出,增加了火锅店的中式文化艺术氛围;吃最好的火锅、享受最好的用餐氛围,仅一年多下来,火锅店就由原来的平平淡淡的状态,变为天天爆满,一座难求,持续盈利。前来考察加盟这家火锅的人员也渐渐多了起来。
有一天午后,店里客人不多,史国栋正和几个员工在整理仓库。突然,张富贵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国栋,有你的信。”史国栋有些疑惑地接过信,信封上是女儿史欣儿娟秀的字迹。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连忙拆开信封。
信中,史欣儿写道:“爸,最近我在学校做了一份关于川中市火锅市场的调查,发现咱们家乡川中市的火锅市场潜力很大,但正宗的重庆风味老火锅还不多。你在重庆学到了这么多本事,要是回家乡开一家,肯定很受欢迎。而且,我还帮你联系了一些在川中市做餐饮设备和食材供应的商家,他们都很感兴趣,愿意和你合作……”
史国栋看完信,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一直想着学成后回家乡创业,没想到女儿已经默默地帮他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一旁的张富贵好奇地问:“国栋,啥好事儿,看把你乐的?”史国栋把信的内容简单说了一下,张富贵听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事啊!你这近两年的努力没白费,是时候回四川闯闯了。要是以后有啥不懂的,尽管回来问我,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得到老板的鼓励,史国栋心中的创业之火燃烧得更旺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边继续在店里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和女儿提供的商家联系,详细了解家乡的火锅市场情况和合作细节。他还开始着手整理自己在重庆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写成了一本厚厚的工作备忘笔记,准备带回家乡作为创业的实操宝典。
然而,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史国栋满心欢喜地筹备回家乡创业时,他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资金问题。开一家火锅店,需要租赁店面、装修、购置设备、招聘员工等,每一项都需要大约300万元资金投入。他原本以为靠着自己的转业费和一些积蓄勉强可以支撑,但仔细一算,还差一大半。
史国栋为此愁眉不展,他尝试向一些银行申请贷款,但由于他没有抵押物,申请一次次被驳回。他也找过一些朋友借钱,但疫情后大家都有自己的难处,能借给他的资金也十分有限。
一天晚上,史国栋独自坐在出租屋的阳台上,望着夜空,心中充满了焦虑和迷茫。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资金问题,难道自己的创业梦想就要这样夭折了吗?这时,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是妻子杨晓英打来的。
“国栋,你最近咋样?我听欣儿说你在筹备回川中市开店的事儿,资金够吗?”杨晓英关切地问道。史国栋叹了口气,把资金短缺的情况告诉了她。杨晓英沉默了一会儿,说:“国栋,要不我把咱们那套老房子抵押出去贷款吧。那房子一直空着,也没啥用,说不定能解你的燃眉之急。”
史国栋听后,心中一阵感动,但又有些犹豫:“那可是咱们的房子,抵押出去风险太大了,万一……”杨晓英打断他的话:“别万一了,我相信你。这么多年,你做什么事儿都认真负责,我相信这次创业你也一定能够成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