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场景:地震、洪水、火灾、危化、疫情、极端天气; 二,关键接口:红绿灯优先、避难所模板、桥梁巡检、物资编排、志愿者匹配; 三,证据链:每一次调用、每一条广播、每一次回滚,都有时间戳与签名; 四,纠错机制:误判库、回滚模板、公众反馈入口; 五,参与方式:开发者、志愿者、市民观察员。”
最后一页是一个二维码:“欢迎监督我们。”
白皮书发布两小时内,下载量破十万。评论区有人写:“这才是‘打脸’——用白皮书。”
林杰看着数据曲线缓缓上扬,点了点头:“我们在写的,是另一本‘教科书’。”
夜里,他把白皮书的“致谢”页面留给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名字:外卖员、夜班护士、志愿者奶奶、桥梁检测员、红绿灯维护工……
“系统是他们让它活起来的。”他写。
——
演练后第三天,一场突发的局部强对流把一处老城区吹得电力闪断。城市大脑—Beta没有“上演奇迹”,只是安静地把微电网切换、呼吸机保障、路口临时摆渡和“夜间安全回家路线”一次次做对。
第二天清晨,门户上出现了一张照片:昏黄的路灯下,一个保安举着发光的指挥棒,身边是一个牵着孩子的母亲。
配文只有四个字:“都到家了。”
——
演练一周后,“市民观察员”报名通道开放:
“我们需要会挑刺的你:来挑‘广播是否清晰’、‘路线是否好走’、‘避难所是否真的能住’。”
三天内,报名破两万。平台随机抽选500人,发放‘观察员证’与‘证据链工具包’,把挑刺变成制度。
“季度压测计划”同步公布:
“每季度一次‘无剧本演练’,全程公开;每季度一版‘错误清单’与‘修复回溯’。”
在门户的开源仓库里,第一条“回滚提交”被高亮:
“fix: 蒸汽误判—冬季阈值+图像特征修正(#4821); doc: 误判库加入‘雾气/蒸汽’样例(#4822); feat: ‘重复广播去抖动’(#4823)。”
评论区点赞最高的一条是:“第一次把‘错’看得这么舒服。”
喜欢重回1995:错位人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1995:错位人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