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号的改造工程进行到第三周时,遇到了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赵东海拿着最新的结构检测报告,脸色铁青地走进临时指挥室,张飞正在那里分析全舰电力分布数据。
“张顾问,出大问题了。”赵东海将报告重重放在工作台上,“机舱后部的承重结构无法满足新动力系统的要求。按照原计划安装‘鲲鹏之心’,很可能导致舰体结构变形。”
张飞接过报告,快速浏览着上面的数据和结构图。他的眉头微微皱起,这是项目开始以来他第一次露出如此严肃的表情。
“计算模型显示,在极端海况下,现有结构的应力会超过安全阈值百分之四十。”结构工程师李峰补充道,声音里带着沮丧,“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设计安装方案,但这至少会延误一个月工期。”
指挥室里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在场的海军军官和工程师们面面相觑,都能看到彼此眼中的担忧。这个改造项目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任何延误都可能影响整体计划。
安国邦急得直搓手:“这可怎么办?海军司令部那边还等着验收呢!”
顾倾城相对冷静,她看向张飞:“张顾问,您有什么建议吗?”
张飞没有立即回答,他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调出“远望”号的完整结构图纸。他的目光在复杂的线条和数据间游走,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几分钟后,他忽然抬起头:“《天工开物》里记载过一种‘龙骨分力’的结构设计。”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赵东海困惑地眨着眼:“您是说...那本明代古籍?”
“没错。”张飞调出一页古籍的扫描件,上面是古老的船舶结构图,“古人造船时,通过特殊的骨架分布来分散应力。这个原理可以借鉴。”
李峰忍不住质疑:“张顾问,古代木船的结构和现代军舰完全不同,这个借鉴有意义吗?”
张飞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全息投影上快速绘制起来。他的手指如同舞蹈般在空气中移动,一个全新的结构设计方案逐渐成型。
“看这里,”他指着投影上的几个关键节点,“我们不需要改变主承重结构,只需要在这些位置增加辅助支撑。就像古人在船体关键部位加固一样。”
投影上的设计方案精妙绝伦。张飞提出在机舱内部增加数道弧形支撑梁,这些支撑梁巧妙地避开了现有设备,却又恰好分布在应力集中的区域。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支撑梁的形状和布局,确实与《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老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这些支撑梁会占用宝贵空间...”李峰还在犹豫。
张飞微微一笑:“空间问题可以解决。你看这里...”他在投影上做了个微调,“采用中空复合材料,既保证强度,又不影响设备布局。”
赵东海仔细研究着这个方案,眼睛越来越亮:“妙啊!这样不仅解决了结构强度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全舰的重心分布!”
老船工王师傅一直在旁边默默听着,这时也忍不住开口:“这个设计...让我想起老一辈船工传下来的手艺。没想到古籍里早就有了科学依据。”
张飞点点头:“古人的智慧往往建立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只是当时没有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而已。”
方案确定后,改造团队立即行动起来。新的支撑梁采用特种复合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在现场直接制造。张飞亲自监督关键节点的安装,确保每个细节都符合设计要求。
“左边再提高两毫米。”张飞指挥着吊装工人,“对,就是这个位置。”
李峰拿着激光测距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这精度太惊人了!”
张飞不以为意:“精度不够会影响应力分布,必须严格控制。”
三天后,所有支撑梁安装完毕。新一轮的结构测试开始,所有人都紧张地等待着结果。
“模拟极端海况,浪高15米,风速每秒30米。”测试工程师报告着条件。
计算机屏幕上,结构应力分布图开始变化。红色代表高应力区域,蓝色代表低应力区域。随着模拟条件的加剧,红色区域逐渐扩大,但在达到某个临界点后稳定下来。
“最大应力值为设计值的百分之八十五,在安全范围内!”李峰激动地宣布。
指挥室里顿时爆发出欢呼声。赵东海紧紧握住张飞的手:“张顾问,您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张飞却已经开始查看其他数据:“支撑系统的共振频率还需要微调,现在与主机频率太接近,长期运行可能会有问题。”
这个问题连最资深的工程师都没有发现。经过仔细检测,果然发现在特定工况下,支撑系统会与主机产生轻微共振。
“您是怎么发现的?”王师傅惊讶地问。
张飞调出一组振动数据:“频谱分析显示在这个区间有异常峰值。很微小,但需要处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