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舅舅李典正,就是一个传奇的教师。大部分老师教书,一般,先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教到内退,然后再四方云游或返聘赚外快;李典正教书,先走四方然后定点。别人教书是先教小学、再教初中、再高中,从低往高。老舅舅教书,先教高中、再教初中,然后小学。在小学里,他研究考试、研究大学、研究教育、研究社会,研究人类的命运、研究人类的未来。反正他不走寻常路,和习惯不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生命在于折腾。哪一天不折腾了,生命也就失去活力了。
从李典正的发展历程来看,他的从教生涯,经历了有理想、有感情、有困惑、有思想、有实力五个阶段。
首先是有理想的阶段。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理科比文科好。在高二读了一年理科之后,他觉得文科离情感、态度、观念、价值、意义之类更近,不顾理科班主任的反对,毅然选择文科,几经周折,方才如愿。也就是说,他上高中时,理科比较吃香,他却选文科。由此可见,他是试图把握自己命运的人。读师范大学的时候,他广泛的阅读了教育类的着作。从我们的研究来看,他那时候比较迷恋魏书生,后来是李镇西,毕业时转向了朱永新。大量的读了他们的着作,思想趋于教育民主。
毕业招聘到岭南省炯明市澎湃县渔镇虾乡完全中学,根据协议教高中语文。朱永新的所倡导的新教育,主张多阅读,而虾乡完全中学图书馆那时只有旧书,刘典正的工资除生活日用外,全部用来买书,给学生读。努力了五年后,李老师发现他错了,高中的学生们只做试卷不怎么读书。好在学校有初中,李老师申请去教初一语文,大家都想不通。李老师最后也没走通,教了不到半年,他发现,初中也一样。李老师及时醒悟,南方重经济,于是他回了北方老家,那里重教育。
回老家夏州县,他选择了私立学校,开启了他重感情的阶段。先是在育英私立高中,以爱学生的管理方式,善待学生。他发现学生骑在了他的头山,小县城的学生,可能不懂。他又去了市里的上郡私立中学,学生没什么差别。由于班级太热闹,被老板解雇了。他满腔的教育理念,他不能理解,写封公开信,宣泄了一番。(其信附后)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在追求人道尊严。
然后,李典正经历了他人生最困惑的阶段。解职后,他开了课外的辅导班。他发现,家长追求成绩比老师更甚,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他觉得北方重视教育又太过度了,加之辅导机构定位不准,经营随后停歇。他不知道家长怎么想的,家长也搞不懂他是怎么想的。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走了之,而他陷入了生活的困顿,思想的困惑。他想出去散散心,又扛着两麻包书,去了大江省苏子市医圣县私立双语中学,走教一年。
神州大地,都在刷题。
万马齐喑,苍天哭泣。
一首古诗,让李典正,泪流满面。
明妃曲二首(其一)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是啊,人生失意无南北,需要反思。李老师的人生开启了反思模式,进入了思想的阶段。
李典正参加了一个考试,成了夏州县的小学教师。作为一个教员,他有着丰富的经历。南方、北方;公立、私立、辅导班,最后又回到了公立学校。前三十年,云游飘荡走四方;回来以后,读书写作深思想。他教小学,发现小学生也是只写试卷不读书。他明白了,深刻的明白了,考试,应试教育。中国教育的病根在应试教育,根据多年的阅历,他判断:病因是,全社会的竞争都挤压在了教育领域。李典正的思考开始于此,后来他理所当然的成了最有实力的教师。小成靠练,大成靠修。李典正认死理,活的实诚,他用生命在修行。应该教育,是他最大的敌人。
李典正的有实力,表现在他思想高妙,看得深远,且能意到笔随,表达顺畅。孙悟空为什么火眼金睛?因为在炼丹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八千里路风雨月,读书还要破万卷。李典正读书,能看到字的骨头里头。
我们看看他的文字:一次乡土权威作家李峰,在公众号“怀远新韵”上发一文,《我与写作--散文集《土地母亲》自序》,大家都要表示几句吧?
大部分哥们儿是这样写的:
恭喜李老师,我们可以一次性全面、直观地欣赏您的佳作,期待早日见到您的散文集《土地母亲》。
比较好的是这样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即将消逝的乡村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即将消逝的乡村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