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盘中突发一份四十页的“做空报告”。
标题很刺激:“供应链只是PPT,昆仑只是灯光秀”。报告里夹带着几张被精心挑选的“异常图片”、几条断章取义的“匿名访谈”,以及一堆“行业专家”的空泛引用。
开盘五分钟,几只与未来科技生态相关的股票被砸出大阴线,评论区开始涌出熟悉的话术:“退潮见真相”“伪装的皇帝”。
“不是第一次了。”李军把做空报告拍在桌上,“老配方:恐吓—扩散—借券—挤压。”
“这次我们换配方。”林杰把‘能交付证明’数据室推到大屏,“打开。”
——
数据室里,所有与供应链相关的“过程与结果”被拆成可验证的实物:
“SPC曲线与Cpk统计、一线抽检视频、入围测试全流程回放、出厂批次可追溯、客户侧上线日志与返工记录、‘质量红黄牌’历史。”
每一条都有时间戳与签名;每一个批次都有“责任人—抽检—回访”的链路;每一段视频都可被第三方随机抽查进行比对。
“发布给所有人。”林杰说,“不设门槛。”
与此同时,“反做空条款”被启动:
“一,核心成员持股锁定;
二,董事会通过回购权限,允许在异常波动期间进行定向回购并注销;
三,流通盘借券余额触发‘压缩机制’,由合作券商执行;
四,针对做空报告中引用的第三方数据,要求‘数据提供方’在48小时内给出‘证据链’说明;
五,公告‘能交付证明数据室’对市场开放。”
——
下午两点,盘面出现第一个“反常象”:借券余额忽然在十分钟内急剧下降,价位在一个小时内从下跌转为横盘震荡。
“他们以为我们会去‘护盘’。”李军看着盘口,“实际上我们在‘护真’。”
“再上‘现场’。”林杰点开直播。
画面里是某大型系统集成商的入围测试现场:极端温度、强电磁干扰、潮热循环……网控板在“受虐”,日志像雪刷下来。最后绿灯亮起,第三方见证当场签名。
“请做空方用同等的证据链来反驳。”直播间右下角的一行字,让评论区的节奏明显变了。
“这波是反杀。”
“这才是‘护盘’。”
一位老股民在评论里写:“今天学会了‘看真’。以后再有人拿‘匿名图’来吓我,我就去‘数据室’找‘签名与时间戳’。”
——
第二天,做空方发了“澄清”:我们从未否认对方存在某些“合格批次”,我们质疑的是“整体质量”。
门户‘调查编辑部’把他们“整体质量”的引用一条条拆开:
“这段引用的是三年前的‘匿名论坛帖’,无来源签名;
这段引用的是某竞争对手的‘行业白皮书’,但数据来源被掩盖;
这段引用的‘测试视频’,帧率与时间戳自相矛盾。”
“请用证据链说话。”
同时,合作券商披露了“压缩机制”的执行情况:某些账户的借券已被强制回补。盘面上的红绿转换,比任何解释更直观。
——
第三天,数据室迎来第十万名访问者。一位普通散户在评论区写道:“我第一次看到一家企业把‘证据室’开给所有人。这不是‘护盘’,这是‘教我怎么分辨真伪’。”
林杰在笔记上写:“市场不是只要涨跌,它也想要‘可验证的真’。”
下午,做空报告的作者被曝早年“翻车史”与“引用造假”。他们删帖,关评,贴上“为公共利益”的遮羞布。门户的评论里,置顶了四个字:
“请直接道歉。”
——
收盘时,盘面回到平静。林杰把“反做空条款”的日志打印出来,最后一行写着:“这不是某次胜利,这是一个流程。”
夜里,他把“能交付证明数据室”的地址写在白板的正中央:“让市场也有‘证据链’。”
第二天一早,一家券商的研究员打来电话:“能不能把‘数据室’做成‘行业公共品’?”
林杰答:“能,前提是‘引用要签名—更正要公示’。别再让‘匿名截图’当‘证据’。”
“我们愿意做第一家。”
“欢迎。”
——
第三周,“数据室双周报”上线:
“出厂批次:××;入围测试:××;客户上线:××;问题回溯:××;修复闭环:××;‘红黄牌’:××(红××、黄××);撤销黄牌:××;永久红牌:××。”
财务把“白名单供应链金融”指标同步公开:
“放款××,平均账期由45天降至30天;红牌供应商暂停;黄牌整改观察;违反者自动退出。”
有投资者在评论区问:“你们这是在‘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李军回:“对。也请你们一起看火。”
“看火的好处是——下次再有人拿‘匿名截图’来吓你,你知道去哪看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1995:错位人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1995:错位人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